一、学了什么?
本次深化改革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期时常为6天,接受了《新冠病毒疫情后宏观经济走势与新型基本建设》《上海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探索追求及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思考》《国学智慧与领导干部工作压力调适》《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城乡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苏州经验和苏州样本》《办公室工作基本问题和对策》等课堂教学6节,去到钱学森图书馆、g60科创走廊、奉贤青村镇吴房村现场参观教学3次。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师资强大,通过此次培训,我在对宏观经济、规划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认识和履职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有什么体会?
一是宏观经济方面。顾建光教授通过展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分析国内产业发展,总结了国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特别是针对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影响,顾教授指出,2020年一季度,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大逆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影响,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宽大财政赤字水平、积极发行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以及采取更加灵活有弹性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呈现积极回暖,新的机遇不断出现。在讲到消费升级与产业发展,顾教授指出,近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养老、将抗、体育、旅游、文化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疫情之后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将成为重大任务,作为朝阳产业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中国健康服务业不断繁荣发展。顾教授还强调,在经济下行期,部分省份和城市依靠创新驱动和政策支持,仍保持了较高速增长,谁能把握住“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就能牢牢占据发展的排头兵。顾教授的授课对我县乃至省、市的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启发。
二是规划发展方面。陈建勋教授以上海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探索追求及十四五规划编制,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进行了解读。陈教授以早期上海的产业发展规划为例,谈到了国内大部分省份城市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长官意识比较强烈,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的选择缺乏依据,缺少“产业冲浪”,地区范围内的核心产业、支柱型产业、配套产业没有进行分类,导致引进产业留不住、发展壮大不起来。我想,对于我县招商引资的现状比较契合,我县一些招引企业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或配套链较短,出现了项目推进慢、见效慢、发展慢“三慢”现状。结合现场教学参观的g60科创走廊,对比本地区招商引资、产业规划,我认为差距有三:第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主要产业有木业、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现代农业等,除本土成长起来的医药化工产业外,其余大部分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其中木业产业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层次档次低、产业链短等短版;
机械制造产业同样产业产品档次低,主要以木业机械为主,技术含量较低;
纺织产业目前比较传统,以毛纺为主,目前仅维持现状,没有大的发展。反观上海的传统产业已经走向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上海已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变成拉动经济增长的骨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县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规划建设了产业园区,但在规模、投入、作用发挥上与南方地区差距较大。第二发展理念差距较大。在社会职能方面,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管理社会事务,特别是开发区,伴随着近几年旧城、旧村、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推进,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征地拆迁工作中,拆迁压力大,社会矛盾集中。效能提升方面,涉及到盘活土地问题,地上企业往往经营很差,债务问题严重,土地收回面临很大的问题、难题。并且低效益用地情况严重,缺少企业亩均效益项目评价,一些企业占着土地不使用,坐等升值,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土地指标方面,土地指标比较紧张。第三营商环境差距较大。招商引资力度小,就招引的企业质量来说,目前存在见效慢、耗能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多数为本地原有产业的分支产业。此外,招商引资的方向主要放在了省外资金的招引上,对于本土企业的发展考虑甚少。招才引智成效低,差距体现在人才政策的兑现,特别是在乡土人才回归方面,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乡土人才存在顾虑,不愿意回归。
三是乡村振兴方面。陈述教授深入讲解了中国农业农村为什么需要改革创新,提到了“三农”问题的出现和乡村建设,指出了“发展依然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陈教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重要思想,结合苏州农村改革创新发展的案例,指出,一要统筹城乡产业,构建容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产业兴旺当做乡村振兴的重点,建立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统筹城乡改革,构建城乡同步的创业创新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农民床戏创新;
加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赋予新时代新能量;
加强农村“三大改革”、“五大合作”,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确保农民的获得感和价值感。三要统筹城乡布局,构建三生融合的环境风貌。要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注重乡村环境建设的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
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注重乡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承受限度;
加快美丽村庄建设,注重环境营造和科持续发展;
坚持乡村生态建设,注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要统筹城乡社会,构建城乡交融的文化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树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地位;
推进民主自治,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文化载体建设,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新乡贤,培育乡情民风。
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是上海首批规划的9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在参观学习完的之后,总结其乡村振兴特色如下:
(一)规划先行,始于颜值。吴房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起,就立马启动了《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村庄规划(2018—2035)》。其整体风貌设计源于著名中国画家吴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这种规划先行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吴房村改造项目得以在合理、专业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反复。此外,施工时格外注意群众意愿,每户每家宅前屋后的设计图纸都会给他们把关。吴房村还通过统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房屋进行评估。年久失修的房屋就拆后重建,新一点的房屋则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建,最后建成一批外观风格统一、错落有致的民宿、创业办公楼等。
(二)做全“黄桃+”产业链。上世纪90年代,上海奉贤区青村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桃之乡”。吴房村最老的黄桃树栽种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大部分农民都种植黄桃几十年。2018年,吴房村开始试水产业转型,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逐步对桃农的土地进行回收,今后种黄桃的整个产业链将交由村里统一管理。吴房村制订了奉贤区黄桃种植和品质标准,力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产品,成为全国性行业标杆。黄桃身上全是宝,不仅桃子又大又甜,桃肉还可以做果酱、酿桃酒,桃核可以做雕刻。“黄桃+”产业链不断向深加工延伸,还带动文创产业发展,引入名人文创工作室,村居变成文创、农科园地。
(三)吸引优质资本聚集。入选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列后,上海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上海国盛集团就立马带动社会资本,一起成立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组织负责吴房村的建设运营。思尔腾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旗下盛石资本占股35%,浙江思画占股30%,恒润文化集团占股5%,同占股30%的镇集体经济桃源里公司共同形成了具有专业开发经验的市场主体与村级、镇级集体经济共同参与开发运营的模式。公司通过进行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农产品种植、精品民宿开发、招商运营,吴房村一期项目一经落成,就迅速引入上海美院乡村艺术中心、中国美院乡村工作站等27家企业、机构。此外,公司还与市农科院、江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合作,正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黄桃产业园。接下来还会打造“十里桃花”旅游休闲观光路,逐步形成村内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格局。
(四)盘活土地资源。吴房村积极探索盘活土地的路,鼓励老百姓自愿的宅基地流转。一期项目中,61户村民把自己的房子,以20年租期流转给了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出面,转租给企业。吴房村119号民宅,房屋共255平方米,以前老百姓自己出租,一年顶多收入0.48万元,现在租给村里,租金收入5.23万元,涨幅十倍都不止。而村集体经济,也靠着宅基地转租留足了赚头,企业年税收必须达到200万元以上才能进驻,这笔税收中的一部分和后续产生的红利,也将落实在村集体的账上。原先散落在村民手中的700亩农用地,也趁着这次改造一并收回,目前已流转85%。接下来,将被用来实现黄桃的集约化种植。村民不再当“桃农”,而是可以受聘成为大型黄桃合作社的“养护专家”。此外,一期园区提供物业管理、颐养公寓服务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也优先招录本村村民,吸纳富余劳动力,人均就业月收入2500元,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三、有什么建议?
一是规划发展要结合实际,改革创新,超前谋划。一方面要规划特色产业集群。重点规划发展2~3个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制定产业规划、组建运营公司、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推进产业集群化、全区化、高端化。探索推进“亩均效益”评价,摸清低效率企业底子,筛选耗能高、亩均税收低的企业,探索清退手段,腾出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技术升级。特别是本土木业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纺织产业,急需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将产品由低档次向高端化转变。再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引导本地户籍在外商会抱团发展,吸引返乡投资,做好“内外联动”。抓好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进一步完善本地优秀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生活保障、科研工作、创业发展的优惠措施,营造适应人才引进、服务、培养等环境。拉拢乡土人才回归。加强对京津冀、江浙沪、珠三角的乡土成功人士的对接联系,拉拢人才返乡。最后要优化营商环境。要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引、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实行干部挂钩联系,落实“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服务保障模式,全力提供保姆式服务。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产业孵化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才公寓等,最大程度吸引创业人才进园孵化。优化城市环境,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同时,不断提升功能品质,深化中心城区设计,大力建设一批高端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机构,积极建设高档酒店、休闲购物场所,推动现代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二是乡村振兴要富在产业,美在生态,根在文化。一要规划先行,修养美颜。通过吴房村的成功改造,我们要看到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运用全域设计理念,把沂蒙精神元素和山区民居特色融入于景观风貌中,既注重功能性打造,又不忽视细节。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拥有切实感受,透过美景观感深入体会到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二要多重举措,做实产业。乡村振兴,要靠强劲的产业支撑。通过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技术,优化当地农产品品种,强化深加工,争做专利产品,拓展文创产业等等举措,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赋予“老”掉的产业新的活力,重现“青春”,拉动乡村经济发展。三要盘活闲置,吸引资本。大规模的乡村振兴提质项目,单凭乡村资源完不成任务,高品质、高成效的提升,需要具备顶尖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要探索构建市场主体与村级、镇级集体经济共同参与开发运营的模式,积极盘活自有闲置土地资源,让进驻的企业有落脚之处,既打通资金通道,又引进信息、人才等资源,为乡村灌入了存活和发展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