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已经走过了167个春秋。作为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身观点、目的和意图的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纲领性文献,《宣言》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全球性思想,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史。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取得优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各国都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以本国利益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出发点,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种变化了的形势,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宣言》时所生活的时代,那么,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如何去重新解读宣言呢?
要深刻解读《宣言》,我本人与大家分享的体会是:至少要从理论解读、结合社情、理性反思三个层面去把握。首先,在理论解读层面要抓住《宣言》三点要旨;
其次,在结合中国社情层面要抓住《宣言》如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进而加深认知《宣言》在当代中国的重要现实作用;
再者,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不断进行否定和自我否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总结,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新要求。
接下来,先谈谈在《宣言》理论解读层面上,有三点是需要把握的。第一点,工人阶级自身的全球性。换句话说,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全球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的直接动力。第二,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全球性,《宣言》以唯物史观认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当生产力强大到不足以适应该生产关系时,这种制度将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意识、政体、社会制度等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出现了全球性的的社会主义运动;
其三,共产党人的目的和策略的全球性。共产党人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发掘这一不朽经典的深邃底蕴和时空穿透力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召力,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宣言》的红色记忆。
结合社情层面上,《共产党宣言》没有过时。《宣言》一直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即是以《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石,初步系统地回答了怎样在中国这样一个起点低、人口多、国情复杂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以后,怎样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怎样结合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不断的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并且基于目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合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等来为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宣言》在当代中国,不仅对社会主义事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有着重要现实作用。其不仅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更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助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得不说的是,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2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9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党的坚强有力和事业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
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可见,保持党的纯洁性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理性反思层面上,我们必须不断审视,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思想观念多样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也孕育了多种思潮并存的土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走向?这一命题是面向我们知识分子、共产党员以及爱国人士等提出来的。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提到的三点: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第三点,深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如何做到这三点?作为青年一代,有四样品质不可或缺。谦虚学习的态度不可或缺,践行实践的能力不可或缺,冷静批判的头脑不可或缺,踏实奋斗的毅力不可或缺。犹记得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为钢铁战士。 在当今多元化、多思潮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不断重温《共产党宣言》,明确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只有把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最后,谨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段经典结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结束我本次发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在垂暮而知天命之年,他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中国最壮丽的事业——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