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记录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一段话,“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在范稳老师的《小说创作》这堂课上,用写作就像在大地上找矿一样来为我们阐述小说创作之道。回想自己最初的创作之路,使得自己更加感同身受。我的祖父解放前为了讨生活从建水老家到个旧走厂,我家几代人的喜怒哀乐“围着矿、绕着山”,四世同堂便是我写作的最初的源泉,让我从回忆与发现中找到创作的途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的重心偏离。让自己写作遇到瓶颈,除了写作技艺和知识局限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腰弯得不够,没有俯下身子细微去发现生活中的“富矿”。
文艺创作者可以算作一柄笔杆子,但是锋芒之后无米下锅是青年文艺创作者的“硬伤”,要如何才能保证创作的激情与质量源源不绝,善于钻研是解决之道。
怎样钻研?范稳老师在课堂与我们分享到,小说创作中其中一项便是发现探索式,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便是这个类型的代表。他在欧洲见证了西班牙内战,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在非洲探险,创作了《乞力马扎罗的雪》,在古巴创作了20世纪最出名的小说《老人与海》。在他看尽世间百态,其实正是不断扩大了学习的范围与空间。立足自身,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破万卷书,提笔之时才会文思如泉涌。在学习之余更需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之美,发现群众中更加有特色的东西。
其次还需多思考,勤动脑。创作首先思考、定主题、列提纲、多修改,再定稿。就如绘画一般,画一个人首先要明确他的性别,性别确定以后就要画出他的骨架,整个主题就初步成形,但是要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力,需给予他血肉和灵魂,不然就只是一副空架子,血肉和灵魂有了后,又要想让他漂亮一点于是就需要化个妆、穿上漂亮的衣服妆扮一下,这样就更有内涵更漂亮。写文章亦是如此,需要用心的加以修饰和妆扮。
再者要多写,勤动笔。“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学富五车还是口若悬河之才,对于写作都没有捷径,必须苦练写作之功,才会有成就之日。于我最初创作之时而言,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营养,我便在思考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一段时间之后成效便十分显著。俗话说“事不经不懂、脑不用不灵、笔不练则疏”,只有多练多写,才会越写越顺,越写越有感觉。
最后还要多思多悟,感受文字的魅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文字却是人对人情感的表达,内心的一种诉说,情感的一种表述,古代有多少诗人用文字来表达感情的寄托,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屈原决然投江,写下"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爱国的激情牵动着通古至今多少闻名中外的华夏子女的心。鲁迅弃医从文的决绝,是因为爱国节操的驱使,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使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他用文字唤醒中国的民族意识;他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他以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依然振奋人心。但文字的魅力绝不止于此,从古至今,文字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昭显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字又作为时代文化演变的一种媒介,更是不容置疑的一种凭据。
总结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文艺创作者要进步最坚实的基础。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楚霸王项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
在吴然的课上,吴然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艰辛历程,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勤于总结便是吴然老师成才的秘籍心法之一。自我总结,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心理学中认为,当人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之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推卸,以拒绝痛苦情感的折磨。一个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此以往,只会踟蹰不前、能力退化。勇敢面对难题、善于剖析自我、学会总结得失,才能增长心智、提升认知,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
本次培训圆满落幕,于我自己学习的脚步将永不停止。我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想要取得开启文学之门的钥匙还任重道远。我将潜心聚力,用崭新的姿态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