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心得体会 >

领导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11 17:35:09 来源:以智范文网

以“能上能下能容”促进担当作为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条例在“促进担当作为”方面作出多处修改,以“能上能下能容”促进干部担当作为。

  以“上”促“赶”。在新时代下,需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更加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干部任用条例》提出要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这就要求要始终亮明衡量担当作为的标尺,做到经常性、客观性、近距离地“考察”干部,既要看日常工作中是否担当作为,也要看在要事难事中的处理能力,时刻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有“为”才有“位”。要把大胆重用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尤其是不能埋没那些敢啃硬骨头但却不善言辞的“李云龙式”干部,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一个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树立重实干的用人导向,才能营造赶学比超、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以“下”促“干”。《干部任用条例》中重点强调,要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应当进行调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既是作风问题,更是党性问题。担当作为不是“点头哈腰”空表态,也不是“花拳绣腿”不中用,担当作为是要见诸行动、落到实处见成果。干部任用要摒弃“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导向,要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敢于动真格,坚决摘掉“太平官”的帽子,倒逼“懒政”干部干事创业出成绩。

  以“容”促“敢”。本次修改的《干部任用条例》增加了关于容错纠错的内容,指出对符合有关规定给予容错的干部,应当客观公正对待。当前有一些干部还存在做事怕出错的思想顾虑,由于容错纠错机制的不完善,甚至有的干部为了避免犯错,做事畏首畏尾,遇到难事棘手事绕道走,工作激情大幅下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干部管理任用过程中要注重容错纠错,要涵养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为干部担当作为消除顾虑。对于在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中符合容错纠错规定的能容则容,对于触及法律和纪律底线的坚决不容。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让干部以“心无旁骛”的状态担当作为。


善于打出“一把手”监督“组合拳”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保党内监督严密、权威高效。

  打铁必须自身硬。对“一把手”的监督要紧扣“严”的基调,注重打好防、管、治“组合拳”,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做到防微杜渐、敢管敢严、整治有方,管住用好“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一以贯之“防”。“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加强“一把手”监督重点要从固本培元、凝心聚力入手。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导“一把手”对照革命先辈、革命先烈、先进典型,掸去思想尘埃,净化自身灵魂,补足精神之钙。抓实党纪党规教育,让“一把手”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树牢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强化自我监督,逐步形成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抓紧宗旨意识教育,“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心一意为人民、求真务实解难题。

  关键环节做足文章,一抓到底“管”。“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对症下药,突出监督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确保收到实效。突出完善监督机制,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扎紧制度的“笼子”,锁住权力的“藩篱”,杜绝“一言堂”出现,把对权力的监督作为一种约束、一种鞭策。突出监督检查,打出监督“主动拳,”做实做细对“一把手”的日常监督、专项督查,见微知著、由表及里,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用权受监督。突出拓宽监督主体,克服监督乏力等问题,让干部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建强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监督平台,破解党员群众无从监督、无处监督的问题,实现监督无死角,督促“一把手”按规矩办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奖惩举措双管齐下,一针见血“治”。“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把严格管理干部和关心关爱干部结合起来,做到奖惩结合、奖优罚劣,倒逼“一把手”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对担当实干、清正廉洁的干部,舍得建平台、架梯子、给位子,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立健全对“一把手”经常性提醒机制,对平时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因事而治、对症下药,严防小毛病演化为大问题,避免形成“破窗效应”。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敢于严肃追责问责,勇于刮骨疗毒,对于发现有问题的“一把手”,坚决处理、果断调整,起到调整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震慑效应,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疗效,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天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以法之必行”。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既要防、也要管、关键时候还要治,切实发挥“头雁效应”,带动“绝大多数”,推动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党员干部要勇于“坐前排”

  时下,开会是传达文件精神、安排布置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开会“坐后排”俨然成了多数党员干部的“潜规则”。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敢为人先”的精气神。  

  产生这种怪象的原因,一来由于传统文化长幼尊卑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前排是留给领导、资历深的人坐的,参会同志认为自身能力不够不敢轻易往前坐;
二来由于部分参会同志天生喜欢“低调”,不愿意坐前排受到关注;
三来部分参会同志把开会座位的前后与责任大小等同,不愿往前坐。  

  开会坐后排,看似是小事,实际折射出了部分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态度。开会坐后排不仅难以听清会议布置的任务,而且难以深刻领会领导的意图。不仅会影响会后完成工作的效率,还会破坏在领导心中的印象错失机遇。因此,党员干部要敢于、乐于、善于“坐前排”。

  敢于“坐前排”要克服本领恐慌。大部分党员干部面对前排“望而却步”,多数源于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解决本领恐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充电”。在把握好学习方向的前提下,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学、贯通学、深入学,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工作之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豁得出、顶得上,成为“多面手”干部。

  乐于“坐前排”要坚定理想信念。“坐前排”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而是实实在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尤其要抓好党的理论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用党的优秀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人情世故所扰、不为物欲浮华所惑。保持崇高的思想境界,正确对待得与失、名与利,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善于“坐前排”要主动担当作为。“坐前排”并不意味着工作的主要责任由你来负,相反“坐前排”更有利于领会会议要点方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敢于“坐前排”不仅便于与领导沟通交流,还能更好地跟老同志“取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怀揣“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勇挑重担,积极投身一线实践,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切实在急难险重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应对大风大浪考验中淬火锤炼、进步成长。要以“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担当自信,敢于挑担子、涉险滩,做到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果敢,不断战胜种种困难,披荆斩棘,永远“向前”!


年轻干部要勇于“起而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勇于“起而行之”,是每名年轻干部的从政“必修课”。

  在“谋事不避险”中“起而行之”。为官避事生平耻,视死如归社稷心。作为年轻干部,要从长远、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彻底摒弃“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消极思想,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事事考虑周全,功课做在前头,不能因险而避之,也不能因难而不为之。特别是在处理重大问题、复杂矛盾、困难局面,在受到各种阻挠、非议和冤屈时,更要顶得住压力、控得了局面,积极分析研究,找出化解危机的良方。焦裕禄同志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在矛盾和问题面前,还要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锐气,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充分结合实际去谋划、去思考,多动脑子、多想办法,绝不能“邯郸学步”式地生搬硬套,也不能被动应付地开展工作。

  在“做事不怕难”中“起而行之”。“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总会遇到大事、难事、棘手事,这就考验着年轻干部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勇气和意志。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利益复杂问题、矛盾焦点问题等“硬骨头”,年轻干部要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起考验,面对工作的重重压力,不逃避、不推卸、不茫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主动出击攻克难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持续地抓下去。对存在的问题,要追根溯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对制定的目标,要坚持不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要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挽回损失。

  在“成事不信邪”中“起而行之”。要坚信“邪不压正”,做任何事情都坚持原则、坚定立场,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始终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态度十分坚决,敢于向各种“老规矩”“潜规则”开刀。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要敢于说“不”字,坚持公道正派、以正压邪,一碗水端平、一把标尺量到底,绝不能屈从纵容、姑息迁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目标是正确的、科学可行的,就要坚定信心、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相信终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党员干部要勇于开“顶风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同样经历着深刻变化。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人民的期盼和社会的重担,要敢于直面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勇于开“顶风船”,承载党和人民的期望,破浪而行。

  “胆识”为桨,奋勇向前。“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国内外环境加速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我们要凝聚信心,准确识变,以不畏艰险的非凡胆识勠力同心谋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敢于斗争的民族,敢闯敢拼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毛泽东同志早年在日记中写道:“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斗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品质的体现。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我们要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握历史脉络,以钢铁般的意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乘风破浪。

  “精神”为帆,砥砺奋进。“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爬坡越岭的关键阶段,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员干部在面对“糟心事”“矛盾窝”时,要选择科学应变、辩证对待,杞人忧天、怨天尤人注定徒劳无功。要善于找到化危为机的方法和对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懈奋斗、甘于奉献,用智慧、勇气和汗水蹚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信仰”为舵,逐梦前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面对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奋勇向前,开拓进取。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既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更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建党99年来,从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近亿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早已与人民鱼水情深、血肉相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刚刚出生的婴儿,全力救治让无数国人动容和自豪。党员干部要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时刻准备抵御风险、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坚定党的信仰,听从党的号令,服从党的指挥,使我们的党和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党员干部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凝心聚力守护人民福祉,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努力驾驭我国经济这艘大船,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