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心得体会 >

学习贯彻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12-11 13:10:04 来源:以智范文网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时,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问题。一次次调研,他深入田间地头,看庄稼长势、听农民心声;
一次次考察,他常常揭开贫困户家的锅盖,了解老乡吃什么;
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问题,他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员干部当牢记谆谆嘱托,多措并举挑好“金扁担”,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增进农民福祉。

  做强科技支撑“顶梁柱”,挑好农业现代化“金扁担”。截至2020年末,我国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亮丽成绩单。连续5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2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土地从不辜负任何一滴辛勤付出的汗水。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服务农村一线的农技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在党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下,一份份努力,守护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也是我们国家应对粮食危机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下一步,各地需继续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好粮食生产,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顺势而为加强农业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下大力气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进粮食增产丰收,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凝聚攻坚克难“动力源”,挑好夯实发展基础“金扁担”。与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国际粮价大涨,在55个国家或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了粮食危机。对此,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聚焦资源、聚合力量,万众一心确保粮食安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确保粮食安全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密切协作与鼎力支持。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同时,各地也要时刻谨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古训,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国内各种资源,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弱项,为粮食规模化生产、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较好的设施保障。

  筑牢带头示范“责任链”,挑好增进农民福祉“金扁担”。党员干部不能辜负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碗里的每一粒粮食。党员干部要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及时摸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情况,发布粮食生产、农资供求等信息,帮助农民避免一些种粮误区,少走一些生产弯路。到农家庭院与农民同坐一条板凳,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唠唠“土味情话”,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等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隐患、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各类急难愁盼,稳住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干部要结合乡村振兴,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更好破解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难题,帮助农民走好幸福路,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调研时,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了解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近年来,福建古田、河北阜平、山东临沂、陕西延安、贵州遵义、广西桂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革命圣地的“红色足迹遍布多个革命老区。

  从总书记“红色足迹”中读懂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而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坚定信念信仰、强化担当作为、厚植为民情怀上下功夫,才能保证思想不变质、信念不动摇、行为不偏向,才能努力在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不忘“从哪里来”,坚定信念信仰,砥砺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之所以能从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正是为了坚定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人刑场赋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有人面对严刑拷打高喊,“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有人面对百般诱降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他们胸怀信仰、宁死不屈,他们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路,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他们树立了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每一次的怀念和学习,都是精神的洗礼、信仰的传承。

  不忘“到哪里去”,强化担当作为,增强为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之能。“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杨家沟窑洞内彻夜不熄的灯光,点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回首过往,我们党一路走来遭遇过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展望未来,首先要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如果没有“远航灯塔”,跟着感觉走,容易“误入歧途”,是十分危险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尤其是当前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珍惜光阴、不负韶华,锤炼过硬本领,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不忘“为谁而干”,厚植为民情怀,永葆为人民群众而不懈奋斗之情。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风雨苍黄百年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烙印着“人民”二字,就怀着一颗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从“淮海战役胜利”到“渡江战役胜利”,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安身之本、力量之源,也体现了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北榆林的米脂县和绥德县,深入企业、乡村、学校和革命旧址考察调研,了解老区人民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等情况,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时值建党百年的金色秋天,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透过山川秀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多彩榆林,更能读懂人人向往并为之接续奋斗的美丽中国。

  红色基因由历史到现实的传承,夯实了理想信念的基石。1947年11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在米脂县杨家沟村,运筹帷幄于山峁沟壑之间,决胜千里于江河湖海之外,实现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斗争精神。参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为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勇敢乐观的陕北人民以民歌、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直抒胸臆,尤其校园里“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醒目标语,时时激励着莘莘学子。“少年强则国强”,这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红色血脉世世延续的关键。放眼神州大地,理想信念的火种一经播下,仍需精心呵护和引导,让红色的薪火永不熄灭。

  黄土高原由温饱到小康的巨变,深化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这首郝家桥村新民谣唱出了黄土高坡的昨日今夕。早在抗战时期,在绥德地委的领导下,郝家桥村就是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山村”响应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集现代农业、规模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终没有变,郝家桥的沧桑巨变正是千万乡村的真实写照。从“郝家桥经验”到“脱贫攻坚精神”,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万众一心、排除万难,是夺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精神财富和制胜法宝。

  煤炭企业由乌金到白银的转型,引领着绿色低碳的时尚。榆林能源富集,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情况,勉励企业朝着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大考,不仅煤炭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地球村”的所有成员包括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都应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共建、共享、共治,倡导健康生活新方式,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一切都无从谈起。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内容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发展”一词一共用了五次,可见,“发展”二字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是何等重要。为此,党员干部要充分领会精神实质,铆足“三股劲”,让“发展”更有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干劲”贯彻新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解放思想,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而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有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才能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从而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鼓足一股发展的干劲,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拼劲”融入新发展格局。当今世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在此形势下,只有在稳中求进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主动权,下好发展先手棋。“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4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不管碰上多大的艰难险阻,不管遭遇多大的惊涛骇浪,我们都能最终劈波斩浪、化险为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足自身,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为此,党员干部要拿出一股拼劲来,紧跟形势、抓住要害、踩准节奏,找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推动发展方面强弱项、增效益、求突破。

  统筹协调、再接再厉,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艰巨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学会“弹钢琴”,统筹协调、全面兼顾,克服短板和弱项;
要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以一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过硬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工作往深里干、往细里干、往实里干,从而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阔步前行。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肩负着引领亿万群众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承载着人民的重托,必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办好办实为人民造福的事情,以为民初心赢得人民真心。

  古人说:“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回顾发展的每一步每一程,盘点我们抓的大事、干的实事,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价值导向。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兵”,从组织任命的那一刻起,就应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要坚定“当官为民不为己、一心为公不为私”的为民初心,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将“带领亿万老百姓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镌刻进内心,落实到脚下,为老百姓兢兢业业工作。将来无论身处何处、身居何位,都始终铭记革命先辈们“不管多大的官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的谆谆教诲,执着而坚定地把为民服务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既“手握戒尺”更“慎独慎微”,既“依法用权”更“公正用权”,始终面对责任不闪躲、面对挑战不畏惧、面对困难不退缩,自觉做敢担当的人民公仆。

  《孟子·离娄上》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党员干部必须真正明白“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这些“硬道理”。一方面,要用真心化解民忧民困。真心体现在日思夜想怎样支持和帮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体现在因地制宜探索“摘穷帽、断穷根”的有效路子,真正成为撑起为民服务的“主心骨”。另一方面,要尽全力改善百姓生活。百姓的呼声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百姓的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始终做到直面问题担当干、盯住不放务实干、争先恐后创新干、率先垂范带头干、团结一致齐心干,把全部精力和全部心血都放到攻坚克难为民祉上,放到倾心竭力保民生上,自觉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亿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书写共产党干部的忠诚,兑现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倘若终日把“服务为民”挂在嘴上,行动上却迈不开腿、挪不动脚,没有努力,终难坚守;
相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田间地头、在车间厂房,自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打动民心,在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岗位上,始终拎着“乌纱帽”与老百姓“融为一体”,坚持不懈为民办事,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