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这是老黄牛的埋头苦干形象。在八百里**扶贫战场上,有这样一位老战士冲锋在前线,拼老黄牛一般的牛劲,背驮沉甸甸的精准扶贫包袱,躬耕在有温度的民生土地上,他就是**县**镇**村驻村扶贫干部**。
“我来,就是为老百姓干点事儿的,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坚决不搞“盆景”和花招。”一句朴素的话语,蕴含了**深深的扶贫情结,也映射他的精神品格。把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今年55岁的**用无私的公仆心和民心相印,谱写了一曲感动、感人的扶贫之歌。
“请让我上,我可以为老百姓做点事!”
“岗位在村,吃住在村,学习在村,到扶贫前线去,到贫困百姓需要的地方去!”2018年3月,**322个“尖刀班”、2387名成员进驻扶贫村,从江南到江北,村村寨寨处处是扶贫干部俯下身子,甩开膀子问计献策扶贫的生动画面。
**村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贫困为这个美丽小山村抹了黑。按照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县质监局长陈永久担任该村“尖刀班”班长,县大桥局作为结对帮扶成员单位派出1名干部,充实和壮大驻村“尖刀班”力量。在**村“尖刀班”花名册上,并没有“**”两个黑色字眼,他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
“请让我上,我可以为老百姓做点事!”在“尖刀班”驻村前夕,**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尖刀班”队列。带着一份为民的初心,**匆匆办理单位工作移交和安排好近期任务,驱车赶往百里外的**村。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搜集民情编制扶贫计划,**很快进入驻村“尖刀班”成员角色,与“尖刀班”驻守在同一个战壕,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尖刀班”编外战士。
“老崔怀着一颗热心、真心,虽快要退休,仍一心想着贫苦百姓,主动加入‘尖刀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这种扶贫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对于**主动加盟扶贫战队,“尖刀班”班长陈永久这样点评。
“老百姓有了笑脸,我才会开心!”
周一到周日,**县城与**镇**村串成了“两点一线”,车程100余公里的巴鹤路、318国道沿线印下了**一深一浅的扶贫印记。“老百姓需要我,我为他们做了实事、好事,他们笑了,我才会开心。”作为一名“半脱产式”干部,**成了游离在单位和扶贫村间的“棋子”。
补短板,是精准扶贫的战略制高点,关乎脱贫攻坚战的成败。铺筑和打通**村10、11、12组水泥路、断头路,畅通村级产业输血造血的“主动脉”,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在这扶贫节骨眼上,**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分量。“这条路是救命的路,要修通、修好,但要攻克架几座桥、修几个涵洞的难题,我是桥梁科班生,技术方面我来联系专家,资金这块我们共同想办法。”在交通补短板研讨会上,**掷地有声地抛出想法,给“尖刀班”成员们吃了颗“定心丸”。
请来了桥梁设计专家现场踏勘,一张设计图纸出炉了;
施工队进场了,一派热火朝天的修路景象在小山村上演。蹲点担任工程“监工”,坐镇前沿当起“指挥长”,短短几个月时间,桥梁骨架横跨山谷,大小口径的涵洞纵横河沟,一条畅通、平坦的康庄路初见雏形,泥巴路、断头路即将成为历史。
路通了,日子红火了起来,可没有水,日子谈何滋润。水和路一样,是**村民心中的两大心忧。白天,**和队员们走村入户、翻山越岭寻找水源;
夜晚,召开屋场院子会、碰头会讨论引水方案。为“一管清水进农家”这个梦,**用蛮干加巧干,绞尽脑汁破解**村安全饮水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源找到了,引水供水管网线路图了然于目,历经一场干群一心引源头活水的会战,400立方米的4口水池散布村组供水中心点上,管网如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家家户户,吃水不忘挖井人,**圆了**村几代人的引水梦。
“用爱心贴民心,收获一片真情!”
“雨季要来了,谭支文、谭国平等4户的房子要尽快整修了;
老王与老向之间扯皮的事,要在下周化解好;
今年计划发展经济林木10亩,樱桃树、李子树苗子要抓紧时间采购……”在**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工作日志。
走破了一双鞋子,写完了几个笔记本,瘦了一大截,黑了一大圈,**一下子从城里人蜕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扶贫村搞事,就是在给自己的家乡搞事,就是在给自己家谋福祉。”每当家人看见憔悴的他,心生怜悯时,他诙谐地一言带过。
当爱心贴近了民心,干群真情就会在泥土中沉淀,升华成“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在**的组织和带领下,县大桥局为**村级阵地建设筹资5万元,为五保户徐昌金、李继达房屋改造筹资2万元,为村级产业发展筹资3.6万元,单位党员干部为谭支文、谭国平等4户房屋改造捐款3000余元……一份份善举和义举,书写了一张张群众满意和认可的扶贫答卷。
拖着时常会痛风发作的双脚,每日行走十里山路,从未缺课、掉队,**是驻村“尖刀班”的一名钢铁老兵。“老崔不怕苦、不怕累,一大把年纪了,还在为我们老百姓操心、奔波,真是一名好干部,遇上他真是咱们村的福气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今,**和驻村“尖刀班”成了**村老百姓的“亲人”,他们用鲜活生动的扶贫实践,印证了“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的脱贫金句。
【篇二】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扶贫是一场攻坚战,理当尽锐出击!
“到基层去,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冲锋在扶贫一线。”2017年8月23日,时任**县第二高级中学校团委书记的**接到一个电话通知:前往**镇**村社区开展驻社区帮扶工作,正式上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
从教书转岗扶贫脚沾泥土沉淀真情
习惯于站在三尺讲台,手持教鞭、粉笔、书本,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可走出教室到扶贫战场,**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
教书要读透课本理论,扶贫要摸清村情,了解老百姓的民意需求,要读懂、读深农村基层治理这本“书”,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很快了悟。向书本学,**一边看、一边做笔记,逐字逐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州县编发的《扶贫干部应知应会一百问》读本,短短几个月,他写完了两本厚厚的笔记本。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百姓就是最好的老师。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用一个月时间,行走在村村寨寨,足迹深深印在串联15个村民小组、124户贫困户的小路上,和贫困户面对面谈心,广泛征求村组骨干、党内外群众、离退休回乡休养干部的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和调查研究,拟定了**村社区三年建扶工作方案,瞄定将**村社区打造成**“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
“在实践中学,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进得来、稳得住、做得好”驻村扶贫总思路,**带领“尖刀班”聚焦聚力社区各项事务,频繁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政策,精准识别贫困户,严格做到“卡内无硬伤,卡外无贫困”。同时,督导帮扶干部进组入户,精准制定和落实脱贫方案,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从教书转岗扶贫,**用智慧和勤劳这根“金刚钻”,成功揽起了精准扶贫这个“瓷器活”。圆满完成农保、社保、综治维稳、社会扶贫网注册,出色完成补短板、核对信息、低保调整等工作……一张张成绩单,印证了**真扶贫、扶真贫的心路历程。
扶贫+扶志引发物质到精神的脱贫蝶变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老师的天职;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这是扶贫干部的本职。**村社区地处集镇的中心地段,群众经济基础较好,但由于移民搬迁等原因,外来人口日渐增多,老百姓素质参差不齐,“以丑为美”“以贫为荣”、“以恶为勇”等个别现象仍存在。
民风淳朴、民俗健康、民众文明,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堡垒,对控制战局成败至关重要。**与社区两委反复研究,率先在全州成立了首个村(社区)级“道德协会”。借助“道德协会”这一组织载体,**与“道德协会”会长向宏茂联袂,依托“**村社区微信工作群”平台,开展“微课堂”教学10多次,把好思想、好风尚、好礼仪植入老百姓心田。
道德讲坛开讲、新时代讲习所开课、法制讲座进社区、“创新驱动发展、科协破除愚昧”科普活动普及科技知识、首届“五好家庭”授牌……扶贫+扶志,一场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的质变、“智”变悄然发生。
如今,环境卫生好了,打架闹事的少了,争贫出丑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勤劳致富的多了,自立自强的多了,**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课堂和书本学习、社区两委解读政策等形式,为老百姓补精神之“钙”,送创业致富“金点子”,引发了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励志脱贫蝶变。
真情演绎感动用高尚师德谱写扶贫华章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帮扶,精准脱贫,重在从小事做起。2017年9月21日,**村社区委员会来了一位特殊的上访户,一进门就是一阵抱怨:为何取消精准扶贫户?**耐心为这位上访户解开心结,讲清“家中有小车”的硬伤,不符合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历经一番贴心的解释,上访户心服口服,满意而归。
2017年11月中旬,**在社区两委走访调查中,对社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建立了优质景点一本账。对一组白家湾的自然风景、山水资源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为打造**的“亲水走廊”积极建言献策。目前,该区域已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有望进入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阶段。
摊大蛋糕和拼盘,也要解决和处理好根基问题,**把村级产业发展和老百姓解难克难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发展信心,赢得老百姓民心。在一次走访中,**与社区支部书记张小平发现该社区6组的五保户张应全仍住在危房中,两人迅速将他搬迁到安全地带,组织机械拆除了危房,并协助安置到新房。
2017年12月,**先后给徐大春等十多家贫困户送去棉衣、棉鞋,帮他们温暖过冬;
2018年3月25日,和帮扶干部陈安全一起,在**村社区8组徐圣爱家召开家庭会商讨危房改造事宜,并于4月12日动工;
2018年4月,先后和“尖刀班”成员7次深入**村社区7组特困户谭支祥家,探讨危房改造方案……一次次行动,一幕幕感动,**为的只是看到老百姓的那张笑脸。
“扶贫攻坚是一项国家工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把千家万户的小事都做好了,脱贫攻坚的目标就一定定能实现。”从校园课堂到百姓大讲堂,从人民教师到精准脱贫“导师”,**用高尚的师德师风,谱写了真情扶贫的别样华章。
【篇三】
在**县**镇**村的农家院舍、田间地头,时常活跃着一个身影,他就是该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尖刀班”班长**。
2017年8月,**受命担任**村第一书记。自上任以来,他带领村支”两委“和“尖刀班”成员,真抓实干,强基础、壮产业,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村位于**镇东面,平均海拔1300米,距集镇约30公里,与宜昌市榔坪镇接壤,是**州的“东大门”。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56户1616人。该村产业基础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低下,仅贫困户就有210户657人,占全村人口的40.7%,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自**上任那天起,他便开始走村串户,仅用28天时间,走访了全村党员和210户贫困户,全面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一线走访收集了一线资料,也为一线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在村支“两委”班子会议上,**对全村贫困人口、土地、收入来源、劳动力状况,致贫原因等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他还制定了全村发展规划和措施,加强组织建设,以蔬菜基地为抓手发展产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实施精准脱贫,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基层党组织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党支部强大,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由衷地说。
驻村11个月来,**带领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带头上党课,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挥党员辐射和带头作用;
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党员,优化党员结构,培养后备干部;
健全《村支“两委”责任分工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干部值班制度》等多项制度,真正做到“制度管人,机制励人”;
指导村民委员会制定《**村村规民约》,推进村级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着力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多方筹资整修村委会,改善了学习、办公条件。
身为村第一书记,扶贫“尖刀班"班长,**和同事们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
**走访时得知,该村8组老党员段启秀今年88岁,早年丧子且双目失明,孙子是聋哑人,家庭相当困难。**组织同事筹集资金多次上门慰问,并帮助段启秀想办法谋出路。“张书记是我们村的好领头人,又是我们家的恩人……”段启秀逢人便夸。
**充分利用社会扶贫网资源,对该村1组7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秦明章夫妇的特殊困难进行信息跟踪,帮助他们获得网络援助1200元。一张“网”连接了扶贫真情,也“网”来了一声声老百姓的称道。
**村6组,土地气候非常适宜反季节蔬菜生长,但因为不通公路,农资难运进,成熟的辣椒、番茄很难运出去,农户们只能靠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收入。
去年12月,**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尖刀班”成员以院子会、屋场会等形式,以家庭联户为单位召开会议,就占山占田等事宜进行协调,组织全组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修筑公路,仅用103天时间就修通了到组的3.5公里沙石路,解决了全组运输难、出行难的问题。“路修通了,我多种了5亩辣椒,普遍长势好,可增加现金收入25000余元,比外出打零工划算多了。”村民周志富的田地里,成片的辣椒长势甚好,喜悦的笑容爬上了他的眉梢。
一人致富,带动一方。**把引导支持村致富能人成立专业合作社、村成立集体经济联合社作为引领农民产业脱贫致富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将此项工作压实到村支”两委”成员和”尖刀班”成员肩上,列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今年,全村已按照“集体经济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蔬菜大棚120个,种植番茄86.4亩,带动全村135户贫困户种植以番茄、辣椒为主的蔬菜550亩。
自进驻村以来,**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先后组织村民整修、扩宽了天麻山至石门垭3.5公里、横坎至仙人岩3公里、栗子园保管室至车辐湾3公里的村组公路;
组织群众自建分散供水池110口,解决了全村513人的安全饮水难问题,改造危房105户,异地搬迁2户,集镇购房安置10户。
群众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是情。经过一年的努力,**的驻村帮扶工作得到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他成了村民困难时刻想到的第一个人,仅11个月的时间,他先后处理的林、田、邻里关系大小纠纷20多件。无论是特困户小孩入学、家人生病还是婆媳、邻里关系处理等家庭琐事,都离不开第一书记。“第一”的概念深入民心,”书记”的概念却被淡化,村民将他当成自己人,一个困难时可以托付的人。
【篇四】
“许伯,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多,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9月26日,天空下着淅沥小雨。**县**镇**村驻村“尖刀班”班长**,冒雨走访六组留守老人**。暖心的对话,让78岁的老人**饱含热泪,连赞“共产党好!共产党好!”
今年3月下旬,**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女干部**和同事**受组织重托,派往**村驻村帮扶,**担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尖刀班”班长。“到一线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每天和老百姓一起共谋脱贫致富之路,这既荣幸于组织的信任,也深感责任重大。”**坦言道。
**虽已年满50岁,从事畜牧工作28年,但她始终怀揣一颗“责任心”,时时处处都想着如何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初到村里,**和其他“尖刀班”成员一道,严格按照“八个到村到户”的要求,扎实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了解民情民意,就得靠脚步‘走’出来。”**说。
**村距离**县城六公里,334省道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共6个村小组,197户628人,其中贫困户87户295人,当地农户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现金收入大多依靠外出务工,村内无支柱产业,民风淳朴。**通过多次入户走访调研,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因地制宜制定了《**村精准扶贫脱贫规划》。
心中时时念群众疾苦,才能事事为百姓解忧。**老人常年一个人留守,家中的土坯房早已成了危房。7月5日,天空下着暴雨。**冒雨和“尖刀班”成员、部分群众抢修村主干道塌方险情,设置警示标志。忙完后,衣服已全部湿透,她没来得及更换衣服,径直带领“尖刀班”成员来到**老人家中。通过几个月的走访,她已对
村里家家户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尤其像**老人这类还住在危房里的百姓,更是让她时时牵挂。
“许伯,许伯。”站在**老人的危房旁,**大声喊着。“这怎得了,雨下这么大,老人也不知去哪儿了。”**心急如焚。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在大伙儿的
帮助下,**老人从危房后的石板房里颤巍巍走了出来,**连忙过去扶住老人,并要求老人回村委会,与“尖刀班”住在一起,等大雨停了,再想办法,但老人执意
不到村委会居住。无奈之下,**和“尖刀班”商讨,将老人临时安置到邻居家中居住。
随后,**召集**老人的子女回村,商讨为老人重新修建房屋,并要求在新房未修建好前,妥善安置好老人的生活。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老人的新房落成,搬
进新房后,老人的精神状态更好了。逢人便说:“感谢国家的关心,感谢侯书记的关爱,我又可多享几年福了。”
产业扶持,精准扶贫,一户都不能少,是**坚持的工作信条。**村有个小地名叫童家坪的地方,生态植被优良。2017年8月,村民黄欢、黄祖兵与朋友朱铭合
伙在这里办起了咕咕香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土鸡,现土鸡8000余只。**多次深入养鸡场,了解存在困难,当了解到养鸡场存在技术困难时,**专程到县人社和畜牧部门,申请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请技术人员到养鸡场,手把手培训养殖技术。并争取资金2万元,依托咕咕香种养专业合作社免费为24户贫困户发放土鸡1000只,让贫困
户饲养,实行订单销售,提高贫困户的现金收入。
“土鸡30块钱一斤,鸡蛋1.5元一个,每月坐在屋里也有千把块钱的收入。”六组贫困户付瑞敏端着一盆食料,在树林中喂养着土鸡,心中满是感激。今年,驻村“尖刀班”免费给他家投放了120只土鸡,先前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还免费给他家发放了一头母猪,一年可收入一万多元,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咕咕香种养专业合作社距离村主公路约1公里,不通公路,且只有一条小路绕山而上。为解决产业发展交通“瓶颈”问题,**争取项目资金5万元,修通了公路。修路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督办进度和质量,仅半个月时间路就修通了。目前已纳入2019年硬化指标。“候书记为我们鸡场发展真是操碎了心,从技术指导
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亲力亲为。”每当提起**,黄祖兵总是感激不尽。
“老百姓发展一项产业,真是不容易,我们扶贫干部就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只有他们的收入提高了,日子才过得更好。”**经常与“尖刀班”成员这样交
心谈心。
**村依托距离现场较近的地理优势,先后发展葡萄50亩、无花果10亩、猕猴桃30亩、蔬菜70亩、冬枣10亩,家家户户都养殖有土鸡、生猪,基本实现了长短期产业全覆盖。只要了解到那家农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困难,**总是要到现场了解情况,然后针对存在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帮忙解决。仅葡萄老百姓收入就达6余万元。
葡萄冬管即将开始,**已提前谋划,与种植户黄兴旺深入葡萄园,商讨冬管工作。当得知黄兴旺需要大量有机肥料时,**立马现场电话联系东瀼口镇一处养羊
场,采购羊粪。
为解决百姓饮水困难,**村今年共实施了三个集中供水项目,从选址到项目实施,**都是全程把关,组织召开群众会,引导群众参与,共同实现一管清水进农
家的心愿。从5月中旬开始,**和技术人员一道,顶着烈日,踏勘选址。在修建水池期间,**在检查中发现,其中一口水池底部漏水,遂与镇水利部门联系,进行
修复;
某施工队在进行水池粉刷时,出现质量问题,**现场要求返工。今年,**村新修100立方水池一口,整修300立方水池两口,铺设管网近1万米。“我之所以
这样做,就是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让老百姓真正能喝到干净的水。”**说。
“侯书记做事确实认真负责,从3月21日驻村,到现在没有请过一次假,连生病了都仍坚持在村里工作。”“尖刀班”成员黄祖平说。在采访中,得知**的丈夫在绿葱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目前也是一名驻村“尖刀班”成员,其儿子10月中旬将赴日本留学。暑假期间,**很少在家陪伴儿子,她常说,儿子大了,也有独立生活能力了,不用天天陪伴。其实,她内心也觉得对不起即将远行的儿子。“‘十一’期间,准备在家陪陪儿子,做个好吃的菜,不然儿子出国了,就很难吃到家乡菜了。
”**笑着说。
共谋发展,整体脱贫,一户都不能掉队是**执着的动力源泉,她用心、用情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谱写了一曲“巾帼”篇章。
【篇五】
在**县**镇**村,有这样一个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助力脱贫,时刻带着像葛藤一样“扯不断、绷得紧”的精神,他就是**州道路运输管理处驻**村尖刀班成员、92年出生的年轻干部——**。
**村地处**、秭归交界地带,平均海拔1000米,是典型的高寒村寨,全村共30个村民小组,625户22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1户1097人,属于深度贫困村。从今年2月驻村以来,**便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想在前、干在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毕业后也在基层工作了两年,对于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2017年12月,**被州运管处派遣到**镇**村,协助驻村工作队进行为期一周的扶贫档案整理工作,在此期间,他感受到**村的偏远贫苦和当地老百姓对脱贫致富的殷切希望,回去后便主动向单位领导表达了到**村驻村的意向。
意想不到的是,单位领导考虑到**工作的岗位重要,便拒绝了他的请求,但这并没有浇灭他驻村的热情。今年1月,州脱贫攻坚指挥部1号令发布,**再次找到单位负责扶贫工作的领导,态度坚决地申请加入“尖刀班”。单位考虑到**具有2年的大学生村官经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同意**加入“尖刀班”,随后,**于2月5日正式进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是**村七组贫困户,长年与妻子、女儿、外孙子一起生活在80平方米的破旧土坯房中。2016年,**被诊断患有脑萎缩,这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2017年9月,**进村入户了解到**的情况后,考虑到他女儿在镇上陪外孙读书,便联系村干部帮助他一家申请易地扶贫搬迁集镇购房指标,还引导他发展了5亩辣椒,为他免费争取了一头价值1750元的能繁母猪,增加增收门路和渠道。同时,免费帮助将300米水管免费安到家,彻底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
“**真是个好干部,天天给我们打电话问这问那儿,嘘寒问暖。”说起**,**不由的赞叹道。与此同时,**在走访中发现**的女儿张艳政治觉悟高,思想积极向善向上,于是**对接联系上级部门,经反复考察后,决定重点培养张艳,使其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们的年龄和我父母差不多,看到他们就感觉看到了自己的亲人。”**仅仅花了两个月,就对全村625户挨家挨户的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去年春节前后,驻村“尖刀班”对整个**村逐户进行了走访,**为了快速的熟悉村情,一心想多走访几户,每次早上7点半吃过早餐就出动,直至晚上10点才返回驻地吃饭。“这小熊很有干劲,经常搞到半夜才回家咧,一心只想为我们办好事。”村民陈维枝告诉记者。
长期不规律饮食让**患上了严重胃溃疡,一段时间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考虑到自己负责的工作和奋战在一线的队友们,身体还在恢复期的他毅然决然选择提前出院,继续投入到驻村工作当中。
一场意外的疾病,**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折磨:两次胃镜检查,一日三次口服药,每天5小时的输液,10天住院治疗,每顿素面稀饭,让一个曾经140多斤体重的小伙子暴瘦20多斤。如今,**的公文包中,不仅有各种扶贫资料,还有形形色色的胃药。
说到村里的事,**满脸欣慰;
提起家人,**却满是愧疚。“因为工作原因,没见到爷爷最后一面,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儿了。”今年七月上旬,**的爷爷因严重肺积水住院治疗,不久后爷爷在医院突发性心猝死。
“单位同事认可、村支两委认可、人民群众认可。”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正武这样评价**。在**和“驻村尖刀班”的努力下,**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目前,**驻村“尖刀班”争取项目15个,完成了10km砂石路养护、**5.3km水泥路硬化、天门垭-古县-邓家坡水泥路环线22.3km公路硬化;
养殖85头母猪,发展300亩贝母、200亩辣椒、100亩药瓜;
全村新建改建水池109口(2200m3),3处集中供水已建成投入使用,惠及86户农户;
已有110户采取修建小水池、水窖的分散供水方式,另有98户(原岔二河村)已进入水管采购阶段……一幕幕精准脱贫蝶变正在**村发生。
“**村一日不脱贫,我就一日不出村,还有很多贫困户需要我,我要让他们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前提下实现脱贫致富,和我的战友们、贫困户们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誓言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