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似乎与幼儿无缘,其实不然,孤独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不善于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从表面看是老实、听话,也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但是,他们内心却是多疑、敏感、任性、懦弱、畏首畏尾。幼儿时期的孤独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障碍,教师要为这些幼儿营造轻松的环境,培养他们交往的能力,帮助孤僻的幼儿走向阳光。
一、基本情况
东东:男,6岁,柞水县幼儿园大五班幼儿,该幼儿的爸爸常年在部队,妈妈上班忙,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是退休教师,生性安静,总是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从不带他出去玩,他也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小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胆小、敏感、孤僻、内向、不合群。每天早晨爷爷抱着她到教室门口,他脸上挂着泪痕,但是不出声,不管前面有没有座位,他总是坐在教室最后面的一个角落里,永远端端正正的坐着,安静的如同空气,在院子里做游戏时,他也从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个人在操场上来回走动,问他什么,他总是不吭声,眼睛里满是恐惧,每天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像空气一样,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二、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15年9月行为表现:每天来幼儿园总是哭哭啼啼,拉着爷爷的手不愿放开,到班上后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坐,不和小朋友一起玩。问题分析:该幼儿由于是今年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叫他,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教育措施:加强爱心教育通过谈心和故事,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能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观察时间:2015年10月行为表现:上课时,小朋友齐声唱着歌,我发现东东边唱歌边表演着,可当他发现我在注意他时,马上害羞地低下头,我装作没看见,过了一会他又跟着唱了起来,他的声音好听且节奏感强。问题的分析:父亲长年不在家,母亲上班忙,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缺乏鼓励,没有自信心。教育措施:通过游戏活动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观察时间:2015年11月行为表现:在绘画活动中,只见东东一会功夫就换了好几张纸,然后开始四处张望,见没人理会他,开始把椅子弄得“吱吱”响,我走了过去,她赶紧捂住画纸,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你为什么不画?”他从嗓眼里发出了蚊子大的声音:“我不会。”说着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问题的分析:虽然该幼儿对能力较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信,但他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还是缺乏自信,没有足够的信心克服困难。教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小组长、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唱歌比赛中,该幼儿声情并茂的演唱获得大家的赞赏,从而奠定了他在其他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观察时间:2015年12月行为表现:他自己搬小椅子,坐在了教室的前面,我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孩子开始和我打招呼了,早上会说“老师好”,放学会说“老师再见”,我也会适时夸奖孩子,表扬他的进步。体育活动前,小朋友照例自告奋勇地表示要帮助拿活动器械,他也举起了小手,并悄悄走上前使自己靠的更前,让老师看到他,我请到他,他很兴奋,去拿了器械,并主动帮助分发器械,活动结束后,他还招呼伙伴们把器械放到篮子里,带回班上。现在孩子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变得活泼、开朗。问题的分析:该幼儿主动帮助班级做事,做事情有始有终,能指导他人把物品放到指定的地方,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要逐渐巩固其良好行为。教育措施: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三、教育结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东东小朋友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这个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四、教育反思
首先,态度和蔼,创造和谐环境。家长和教师对待一个孤僻的幼儿,态度应该是和善亲切的,使孩子得到爱的温暖,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孤独的孩子多半胆子小,性情比较懦弱,家长总是以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刺激他们,这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矫正他们孤独的性格,幼儿孤僻的性格也就这样在家中形成了。因此,为了帮助孩子走出“自我”,我们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以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正面诱导为主,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一方面,让家长认识到孤僻、不合群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与家长共探育儿经验,改变不科学的育儿方式,给孩子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支持他们与人交往,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让孩子形成“合群”的心理。
第二,帮助提高,指导孩子交往。给予其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利.孩子愿意和同伴一起玩,但又常常不会与同伴玩,孩子在玩耍中会与同伴发生矛盾和争吵,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交往的技能,懂得在交往中要尊重别人,要和同伴一起分享,合作.要遵守集体规则,要感知,理解别人的情感,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关心,同情他人,使自己也得到伙伴的欢迎和接纳在玩耍中和同伴发生争吵时,教师与家长要引导孩子冷静对待,积极找出解决的好办法,使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交往技能.家长还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们一起游戏,听故事等,并鼓励孩子到邻居家去串门,逐步养成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开展游戏,让孩子在与同伴的玩耍中感受到愉悦和欢乐,从而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迈出交往的第一步.
第三,耐心指导,关注孩子成长。我们在上课时,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活跃的孩子倍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的机会很多,而孤僻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使孤僻幼儿胆小孤僻,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应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调查显示,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亲切、和蔼、爱笑的老师,“像妈妈”的老师能给孩子安全感和信赖感。其次是师幼关系:教师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有心的教师往往善于营造气氛,让每一个孩子感觉轻松、自由。所以教师的态度是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同时,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孩子在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时,就会变得开朗、大方并渴望交往。
第四,沟通心灵,爱心感化幼儿。幼苗需要爱心浇灌,孤僻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许多老师认为,孤僻的幼儿十分固执,不太容易改变。因此,我们必须摸清他们的脾气和喜好,即所谓投其所好,慢慢地加以引导,用爱去感化他们。我曾带见过一个孤僻的女孩子,她开始来时整天抿着嘴、低着头,谁都不理,一副“独行侠”的模样。几个教师一商量,干脆少说话,多行动:头发乱了给她梳,出汗了帮她擦,给她剪指甲、系鞋带,经常伴以爱抚的动作——摸摸头,拉拉手,甚至常从家里给她带小食品、小玩具……总之,给与她比别人更多的关爱。当她第一次主动地大声叫“老师”时,教师都激动地流下眼泪。是啊,老师的爱有着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应当用爱心去感化孤僻的孩子。同时父母也需要充满对孩子的关爱之心,要多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相处,使孩子逐渐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让父母的爱冲破孩子孤立王国的围墙,为接纳小伙伴到来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