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升温,主要的心理表现特点有:焦虑、自卑、内疚、孤独、迷茫等,更有甚者,出现轻生现象,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2018年高考学生平均录取率为79.39%,且呈上升趋势。
二、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否认,人生无望。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人。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几年如一日,早起晚睡,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希望迈进理想的大学。当高考落榜后,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什么都做不好,情绪跌至低谷,一蹶不振,感觉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念头。如:2020年6月,就读于xx中学的高考学生黄xx表示,平时在模拟考试时,成绩优异,按照正常水平,估计能考上一本院校,但是在查询成绩后,只能报读二本院校,与期望相差甚远,心理落差太大,认为自己太失败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与亲人朋友交流,用了近1个月时间,才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
(二)父母否认,愧疚自卑。在面对孩子高考这件事上,父母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孩子少,特别是在农村,孩子考上理想大学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当孩子高考落榜,个别家长似乎比孩子更无法接受现实,甚至还责骂孩子,说孩子是朽木、笨、没用,细数自己为孩子的付出,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与自己孩子进行比较,这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孩子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和安慰,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指责、攀比,使孩子愧疚难当的同时,深深的自卑感也围绕在心头。
(三)社会否认,悲观抑郁。当前社会在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人持重视态度,也就普遍地认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大考,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走向,信奉“高考决定命运”。当高考落榜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对考生报以偏见和不理解,熟人见面就问成绩,当得知落榜时,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你玩完了”的神态,甚至拿成绩较好的亲戚朋友的孩子炫耀,进一步刺激落榜考生脆弱的神经,使落榜考生产生悲观抑郁心理,拒绝与外人接触,更有甚者会得抑郁症。如:xx高级中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基本只统计本科上线学生,过专科线及以下人员基本不去关注,个别会出现在班级群祝贺成绩好的学生,对落榜学生基本不会去鼓励安慰,使原本受伤的考生雪上加霜。
(四)目标变动,彷徨迷茫。在高考之前,心仪的大学一直是考生的目标和动力,考生认为这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当高考落榜后,大学与考生失之交臂,目标没有实现,考生会产生一种“路在何方”的迷茫感,不懂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已经没有价值了,认为自己十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在也看不到前途的路,只好以死来逃避今后的现实。《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即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加强正向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议国家加大对落榜学生的心理研究,并对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形成简单明了的宣传资料,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宣传,引导考生、家长及社会正确看待高考失利,营造出“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国家完善心理教师和治疗师队伍。心理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高校心理教育学位数量,从政策上支持社会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培养更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师。
(三)建议国家完善教育体系。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确保本科以下想读书的有书读,并积极引导高考学生和家长看到职业学校的优势,改变对高考根深蒂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