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市建设区域教育中心专项规划(2020—2025年)

时间:2022-12-23 17:25:03 来源:以智范文网

一、规划背景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方位提出的新的发展任务,川渝陕结合部区域教育中心建设是达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与全省经济副中心相适应教育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全市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教育布局逐步优化,学前教育普惠率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规模有序扩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但达州教育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教育设备设施配置水平较低,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义务教育“村空、乡弱、城挤”现象比较突出,普通高中教育大班额占比较大、生师比较高,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产教融合不紧密,高等教育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特殊教育资源匮乏,终身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教育竞争的区域比较优势不突出,教育品牌不响、特色不明、机制不活。当前,必须从肩负新时代责任和使命的高度,深刻认识达州教育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全力补齐短板,突破瓶颈,优化布局,提升质量,增强实力,加快推进川渝陕结合部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全力谱写四川教育鼎兴之路的达州篇章。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实施“三大行动”和“九大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构建结构合理、公平优质、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现代教育体系,增强达州教育竞争力、带动力、辐射力,实现达州教育“区域领先、川渝知名”,把达州建成四川教育强市。

(二)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建设区域教育中心作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基础性、支撑性、创新型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夯实教育基础并适度超前发展。

公平优质,统筹协调。立足各级各类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质量,坚持扶优扶强与弥补短板相统筹,形成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名片塑造相协调的教育资源配套,统筹推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系统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全面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

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回应人民群众渴望本地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瞄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精准发力,破除阻碍达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抓好抓实彰显达州教育品牌特色的重点工作,推动达州教育创新驱动发展。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教育的作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资源,优化教育发展结构,促进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尊重学校主体地位和基层首创精神,政府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多方协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区域教育中心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教育投入保障有力,教育结构全面优化,总体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有效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学在达州”品牌效应凸显,初步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教育中心。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普惠,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高于国家标准,义务教育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特色发展,高等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幅增强,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健全。

达州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说明:本指标根据国、省达标情况和达州实际情况制订)

主要指标2019年2022年2025年
公立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335565
四川省示范性幼儿园数量(所)101216
市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数量(个)7 (基本均衡)2 (优质均衡)5 (优质均衡)
基础教育学校创建“五育”类省级以上示范学校(所)3060100
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所)6912
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所)369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47.15260
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所)468
高等教育规模(万人)345

四、重大行动

(一)做优基础教育

以高中教育为龙头,抓实基础教育全阶段质量提升,形成优质教育链条。到2025年,创建省示范性幼儿园16所,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2所,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9所,中心城区和各县城优质学位占比达到60%以上。鼓励采取集团化办学、组建学校联盟、打造学校共同体等方式,开展名校联名校、名校带弱校,组建5个以上基础教育学校联盟,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吸附全市和周边市州学生竞相就读。建立教育监测评估机制,制定教育质量考核评估办法,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大数据分析平台,市级重点构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县(市、区)重点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鼓励社会参与,定期发布评价报告,增强教育督导的有效性,提高教育评价的权威性。建立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协调机制,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积极申办教育合作联盟、教育论坛、青少年交流等活动,推进与市外品牌学校友好结对,鼓励开展基于教学、教研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区域教育交流平台。

(二)做强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川渝陕结合部最具核心竞争力、全省有名气、全国有地位的职教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相对接,在主要产业领域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大中型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畅通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兼职通道。全市职业教育学生数量达到8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60%。对接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和全省中职“双示范”建设计划,创建5个以上在全省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群和专业化实训基地,培育2—3所全省职业教育领航学校,培育1—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10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一批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专业实践基地。

(三)做亮素质教育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五育并举全方位、立体式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示范(试验)区(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推进文明校园、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示范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小学生美育实践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到2025年,创建五育类示范校100所。建设优秀学生艺术院团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达州艺体中学,建立完善中小学生艺体人才从初中—高中—高校成长成才通道。升入艺体高校的学生每年达到4000人以上,打造全省艺体教育高地。全面加强家校共育,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规范家校共育内容,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办好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晒家风家训”“书香家庭”“家庭教育好典范”等活动,促进家校同频共振。建设“家校共育示范校”100所以上。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家庭教育公益性指导服务。

五、重点任务

(一)实施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方案,以县为单位制定公办园布局调整规划。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将老城(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落实“交钥匙”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园。办好乡镇幼儿园,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公办园。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乡人口流动、适龄儿童数量变化、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优化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到2025年,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优质均衡标准。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乡村温馨学校”。探索实施大学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学区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集团龙头学校对成员学校、乡镇中心校对村小的辐射引领作用。建立城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机制,形成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城乡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普通高中品牌建设工程

依据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加大普通高中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适度调整办学规模,逐步消除大班额。实施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行动,制定创建计划,落实推进方案,持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积极推动区域内组建学校“发展联盟”“帮扶联盟”“学科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区域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指导和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育人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满足不同潜质和志趣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实施和选课走班教学制度方面创造新经验。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创办艺体特色高中,积极探索建设综合高中,加快形成以省一级示范性高中为引领、省二级示范性高中为骨干、特色高中为亮点的办学格局。

(四)实施中职教育特色发展工程

立足达州产业地图,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统筹规划中职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调整淘汰部分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点。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川渝陕结合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职教集团。推动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扎实开展教学诊断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双元制”育人模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开发的培训课程,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五)实施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高等教育学校以扩容提质为目标,到2025年,力争高等教育学校达到5所,在校学生达到5万人。瞄准国家“双高”计划,推进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进入省内领先行列。加快引进培育2所品牌职业院校,带动达州高职整体建设和发展。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力争引进1所本科院校。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紧密对接达州“6+3”产业建设部署,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产业研究与决策咨询、产学研交流合作对接,建立一批合作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六)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成人学历教育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体系建设。以市、县(市、区)电大为主体,建立达州开放大学。依托达州广播电视大学和各县(市、区)电大分校(工作站、教学点)、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等本地学校、外地高校建成达州市成人学历教育体系,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依托达州继续教育大学,加快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建立市级综合性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建立终身教育师资库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学分银行和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建立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的继续教育制度,支持发展行业岗前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大力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建立健全“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习中心”三级社区继续教育网络。打造融合巴文化、红军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终身教育品牌,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七)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教师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育敬业立学、崇德尚美的教师风貌。健全教育引才政策体系。坚持人才高峰建设与梯队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制定新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开展专题式、周期性培养。实施“教育‘三名’计划”,培养省级名校长名教师50名以上,大力推进市级“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培养市级名校长100名、名班主任200名、名教师400名。实施领军人才计划,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培养一批学科竞赛教练、科技竞赛教练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自主招生领航人。实施“达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培养计划”,选育一批师德表现优秀、教学实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成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创建“名教研员”工作室,建设市优秀学科教研室9个以上,优秀课程领导团队5个以上,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打造区域领先的教研交流集群平台。

(八)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

建设市、县教育城域网,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体系。推广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强教育管理、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争创“四川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到2025年,中心城区和县城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全面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

(九)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

按照“简政放权、统筹规划、协同推进、联动实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探索创新学校治理机制,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行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制定科学合理方案推动教师竞岗竞聘,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试点引进“两自一包”等管理机制,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提高办学活力,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全过程。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确保教育事业优先保障、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至少听取1次教育工作汇报,研究1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切实落地。

(二)落实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教育投入政策和标准全面落实到位。全面落实教师待遇政策,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建立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三)严格督导考核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本规划实施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健全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对本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年度细化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实行定期评估考核,严格跟踪问效。对履行职责不力、没有如期完成目标的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