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他,是一位文学巨匠,是一位文坛泰斗,是无数文学者崇拜的、所景仰的伟人;很多人再见到他之前,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初见他时,尴尬而不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篇1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是一位文坛泰斗,是无数文学者崇拜的、所景仰的伟人;很多人再见到他之前,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初见他时,尴尬而不确定,见到他后,心中的敬仰有增无减;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在茨威格笔下的他,虽是相貌平平,无法让人对他的外貌轻易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他那双眼眸中迸射出的犀利的目光,却如同刀剑一般,很难使他不在见过他的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就仿佛他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天才灵感在外貌表现上都聚集到了他那双刀剑一般的眸子中。试想一下,如此的一个大文豪,他那全身的智慧都聚集在了一双狭小的眼睛中是什么样子!那样的目光就如同夜中的一道闪电,瞬间划破天幕照亮世界;那样的目光就好似一柄锋利的匕首,猛然间刺透伪装直中心脏;那样的目光就像是有魔力一般,使看见了、与那目光相互对视的人总会感觉到自己仿佛被定住了,就连想要冲破束缚的意识都丧失了,就那样,毫无抵抗力的,任由那犀利的目光透过自己的双眸,看向自己的意识深处,看清自己的灵魂深处。
那样的一双眼睛,也同样看清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核心。
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是阴暗的,是毫无光亮的,是那种能将一切罪恶与哀嚎隐藏起来却又任其发展的,即使是他铿锵有力的笔触也未能使它有丝毫的改变,那些贵族统治者几乎成了当时社会上的魔鬼,人类善良的本性早已被利益所蒙蔽,每个人的眼力只有利益、利益!
同样是贵族,他却不一样。利剑一样的双眸丝毫没有生锈的征兆,犀利的目光一就如同纯净的宝石,没有一点点的杂质,他看清了当时的社会,看清了当时的一切世事……
几乎没有人能抵挡得了一把利剑的伤害,哪怕是它的主人——列夫·托尔斯泰就被他自己的利剑所“重创”了。
黑暗肮脏有如地狱一般的社会所带给他心灵与精神上的伤害一点也不比带给贫民生活上的伤害小,他自己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这样残败不堪、千疮百孔的社会,就如同一个核已经被蛀虫侵蚀的苹果,无药可救了,但是他从内心深处不愿与其他贵族同流合污,那样的行为令他反感、憎恶,于是,他毅然决定远离这污浊之地——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抛弃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甚至不惜与自己至爱的亲人分别,去寻求自己的一方净土!
他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至少在他人看来是这样的,他失去了家庭、名誉、地位……但是,他的内心却因此而得以平息,他可以坦坦荡荡地说:我的生活是干净的。他所得到的,是用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的精神的轻松。
我敬佩、我崇拜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独特的创造还有他的执着、他的勇敢,他敢于放下一切,从一个拥有常人所羡慕的贵族,沦落带一个为自己的生计犯愁的平民,只为求得一份干净的生活,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无论什么时候,他对他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心!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作者运用极其巧妙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在精雕细刻一座永恒的雕塑,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是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我确立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作者,明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赏句子,品语言,了解人物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懂手法,明主旨,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学技巧,会合作,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对人物外貌细腻而夸张的刻画所运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结合我校十二五市级科研课题“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之“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的有效策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环节采用我校的“六环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课堂环节如下:
1、学生借助学习用具设计自学笔记。(学生课前完成)
1)知作者 明背景 扫障碍
2)赏句子 品语言 悟情感
3)解文题 明主旨 懂结构
2、教师导入并出示自学提纲。(3分钟) 【创设情境】
3、教师分配各组学习任务。(2分钟) 【以学定教】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14分钟) 【质疑探究】
5、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参与其中)(15分钟) 【精讲点拨】
1)板书提纲,突出重点 2)学生讲解,生生互动
3)提出质疑,教师补充 4)学生评价,小组评比
6、学生巩固反馈。(与上一环节交叉进行)(5分钟) 【巩固内化】
7、随堂测试(5分钟)
8、布置作业(1分钟) 【总结作业】
(二)说学法
结合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两段六环”的构建工作,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把教学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笔记的内容,进行自我汇报展示。
我设计的自学提纲如下:
(把研讨提纲分配给5个小组,组长进行组内任务分配,根据学生层次进行难易组合。)
1、感知课文 读懂人物:
(1)你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
(2)在课文中你求证到的答案是怎样的?
(3)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
此3个小题目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文本,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4)作者用哪四个词来形容托翁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5)描写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段和什么描写方法呢?
(6)作者是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7)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此4个小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人物,学习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更是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感人。
2、探究课文 读懂作者
(8)作者为什么要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托翁的眼睛?
(9)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
此2个小题的设计意在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迎刃而解了。
3、情感升华 读出自己
(10)你是注重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修养?为什么?
(11)你是怎样努力成为这样人的?
此2小题设计目的在于情感延伸,使学生的视线投射到自己身上,思考自己的人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
4、知识迁移 读出问题
(12)作者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13)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此题目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体会文章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本文独具匠心之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同学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⑴注音:
髭(zī)犀利(xī)颔(hàn)首锃(zèng)亮
髯(rán)滞留(zhì)禁锢(gù)广袤(mào)
鬈(quán)火热(chì)黝黑(yǒu)尴尬(gāngà)
⑵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丰满,气度非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置。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干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同学自由诵读,揣测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考虑:
⑴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⑵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⑶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维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同学考虑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身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⑵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敏锐、犀利。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只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发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⑶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示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和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3、同学精读全文,充沛想象,揣测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资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同学仔细揣测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多媒体显示)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同学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⑴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托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缺乏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示出来,展示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⑶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实际主义”作家,对实际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实际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示得尤为充沛。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2、合作研讨:
⑴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⑵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倒霉?
⑶作者在课文前半局部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非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局部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同学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和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真,剩下像小朋友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只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青丝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⑵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假如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身一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富,以致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⑶课文前半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维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这样,前半局部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同学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身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只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身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和他自身的思想的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篇4
原创: 刘婷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文采绚丽、描写非常细腻的人物传记,从眉毛、耳朵、胡子到后面的眼睛,采用很多的修辞,极尽夸饰、铺陈之能事,字里行间都是对于这位文学大师的敬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要想读懂它,并不是易事,因而需要对于托尔斯泰背景的了解做支撑,所以我选择从托尔斯泰的生平切入。
导入:同学们,今天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他出生在俄国,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因而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是他的一生却受到他身份的困扰,感到非常的痛苦,那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呢?好,老师告诉你,因为他非常渴望改变俄国的农奴制度,去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这样的信仰决定了他这一生注定很痛苦。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夫妻分家,并在分家后将自己的财产无条件捐出。这样的他必然会受到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是统治者眼中的危险的炸弹,但却是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说到这,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
学生摇头
好,那老师再给你补充介绍一下,对于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不堪。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的小火车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没有留给妻子儿女,而是说了四个字:“我爱真理”。他生前放弃了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死后更是安静体面,在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所以,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文学大师受到茨威格如此之高,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走进这位文学大师去感受一番。
走近托尔斯泰(1-5)
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个世界文豪,可以说在当时也是个响当当的明星,那你想象一下,你觉得托尔斯泰会长什么样子呢?请把他的。外貌描述给老师,好吗?
生1:我觉得他应该是打扮的很绅士,很有风度。
生2: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文质彬彬,一看就能看出来文学气质的一个人。
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啊,那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无缘得见,那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课文)
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和大家想象中一样吗?
生:不一样,太邋遢了!
好好好,我听到有人说太邋遢了,那你能在文章中能找出茨威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请找出文章中的那句话。
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非常好,这里茨威格用了四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肖像,我们再来齐读一下。
生齐读。
这几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在语体色彩上是褒义还是贬义?
生:贬义。
哪个词语贬义色彩最浓?
生:粗鄙
我们一般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吗?
生:不能
我们来看这个词,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词语随便去评价人家,更何况用来形容一个文学大师呢?而且茨威格似乎还想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不良印象无限地加深,()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比如他提到了另一个俄国人——
生:陀思妥耶夫斯基
好,我们找到这段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好,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呢?
生:对比,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丑。
非常好。那文中还有类似能起到这种相同效果的描写吗?
有。还写到了见托尔斯泰的人没见之前和见到后的心理落差,以此来表现托尔斯泰相貌实在丑陋。
非常好,那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侧面描写
不错,除此之外,我们在文章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比如用到了修辞。生:有比喻,有夸张的修辞。
好,现在来找文中的修辞,然后赏析它。
师生活动:找出了第一段中的比喻、夸张修辞的句子,每找到一处就分析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说出了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一段话确实句句用修辞,老师建议大家来一起来齐读这段,感受一下茨威格的语言魅力。
走进托尔斯泰(6-9)
好,我们再仔细地读这些话,然后按照茨威格的描写给托尔斯泰画幅像吧。(画图特点:没有眼睛)请同学们评论下我的画?
生:太丑了。
对,非常丑,而且我们还能直观地看到,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没画完,大家注意到了吗?
生:眼睛。
是的,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没有画眼睛,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第五段之后都是在写眼睛。
非常好,那我们来看接下来的眼睛。现在我们按照之前学过的新闻特写,把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找出来,然后改成一段新闻特写。
(学生整理,老师指导)
大家整理的非常棒,那我想问,你认为这双眼睛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非常有神采,尖锐犀利。
(等)
好,用大家的话来说这双眼睛是犀利的、锋利的、尖利的、锐利的,同时又饱含丰富情感。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茨威格比较喜欢托尔斯泰的眼睛。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是贬低,后面写眼睛,是充满赞美和喜爱的。
那看来作者重点描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呀,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欲扬先抑
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这种写法,先抑后扬,很明显,茨威格是想要着重告诉我们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魅力,开头我们还说过茨威格明明给了托尔斯泰很高的评价,那我们留个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用大篇幅写眼睛,为什么会给托尔斯泰这么高的评价,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课堂教学小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一直是我认为的备课的起点。那么,从托尔斯泰的生平进入课堂,先让学生对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为解读课文打基础。接下来,努力引导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实现作者预期的表达目的。并通过对比,从平凡甚至粗鄙的长相中,凸显眼睛的特点,顺势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的刻画,你会怎样绘画?(找生上黑板描绘)点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一: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勾画出关键词语:
(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 麻木不仁 神秘莫测 冷酷锐利 好奇)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从“这对珠宝”到“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进行刻画。
文中能否看出托尔斯泰的人生是怎样的呢?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研讨与练习一)
相同点使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二)揣摩品味语言: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对比阅读
我为你的眼睛写诗/在如诗的春天/用清泉/用弯月/当流星划过天际/当春风拂过耳畔/你的明眸闪动着最美的颜色……”动人的眼睛就是一首动人的诗。我们接触过很多的作品,那有哪些写的如作者一样传神的呢?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下面这些人物肖像,特别是“眼睛”吧!
鲁迅: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曹雪芹《红楼梦》
(张飞)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罗贯中《三国演义》
(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拓展延伸
找学生阐述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方法,特别是眼睛的`描写,写一段话关于班里的任意一位同学,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
他,有一张消瘦的面孔,膝盖骨突出的膝盖,乌黑的头发和一双翠绿的眼睛,戴着一副用许多透明胶带粘在一起的圆框眼镜。他对自己的外表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 (哈利·波特)
布置作业:
有计划的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