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8篇(2023年)

时间:2023-11-21 12:25:05 来源:以智范文网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8篇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人们的日常社交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微信实现社会人际传播,其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信和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旨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软件,支持短信、语音、图片、视频的实时发送,通过二维码、QQ、摇一摇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邮箱、语音记事本、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睐,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微信各项功能设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过QQ账户登录,可自主搜索已开通微信账号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费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际交往。交往即为两个或多个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评价性或认识性的相互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各类信息情报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交往具有两大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信息沟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即为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被及时传递到接收对象,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或观念,进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二、微信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一)构建真实的人际网络沟通平台。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或时间段,而微信能构建即时便捷的人际交流平台,实现与好友用户之间的一对一双向传播。好友来源通常为腾讯QQ好友、手机通信录及部分陌生人账号,用户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因此,人际网络沟通平台的真实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平台。在传统的网络沟通平台中,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还能选择多种新兴多媒体手段,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为大众传播者,从而打造多元化大众传播平台。

(三)交往行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龄、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特定人或物作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实现多人交流或“点对点”交流,进行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对无声的交流,交往行为更加趋于直接化。

(四)交往关系平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规则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交流中,实现交往关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识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际交往属于开放、个性、多元、自由的系统,任何交往角色都拥有决定权与话语权。交流行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种信息资源。

三、当代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大学586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收回问卷586份,有效问卷581份。

微信一经发布就成为一种热潮,受到了大学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达77.7%,微信曾经使用率达17.1%,未曾使用率为5.2%;使用微信超过半年以上的大学生超过70%;超过50%的学生经常登录微信接收信息。[3]可见,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且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在微信好友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学,父母及亲人所占比例较少。

四、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微信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微信给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打破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实时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机上。微信增加的实时对讲功能更加便捷,无需支付通信费用,便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转移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网络,给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微信与社会人性化、社会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使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虚拟社区可以增强归属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各项信息的快速传播,集中社会人脉资源,通过聚集故旧和新朋,逐步形成网络群体。[4]微信使用个体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和获取各项信息,形成社区化和虚拟化的人际传播模式,个体通过信息传播来保证人际交往的社区化发展。

4、朋友圈可增强人际交往的严谨性。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朋友圈成员应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内部、各成员所发布的观点和信息,分享和记录生活体验。其将人际交往关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项信息,确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严谨性。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现实脱节。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性的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使用微信扩展人际关系,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际交往时间,淡化了现实生活与个体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个体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现实人际关系的转移,在媒体空间中,人类淡化了对真相的追寻,部分大学生宁愿相信虚拟网络,而忽视客观事实,导致其与现实生活脱节。

2、造成个人隐私的暴露。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容易轻信他人,极易上当或受骗。微信虽然有隐私设置功能,可以针对好友开放,但在其开发初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摇一摇”开展诈骗活动,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3、使不道德行为增加。许多大学生会偶尔或经常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将现实中受到挤压的一面或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于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许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仅凭自己的喜好发表言论,监督体制无法体现其应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观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同时,迅速增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便利。微信虽然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却极易产生社交依赖,且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适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刘小玮。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2]温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2014(6)。

[4]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6)。

[5]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2

为了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我们选取信阳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中东部高校作为调查地点,以自填问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社交能力普遍较差、对自身沟通表达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以及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成为该群体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而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学生校园活动参与情况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其人际交往状况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39.1%;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60.9%。由此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担当过学生干部的经历。

2、多数大学生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

至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绝大多数,占到74.8%,而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仅占到25.2%。

3、不少学生没能认识到加入社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加入社团者多数为培养兴趣爱好

加入学校社团是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4.9%的大学生没有加入过社团;加入过1个社团的占33.3%;加入过2各社团的占28.0%;加入过3各社团的占11.5%;加入过4个、5个和8个社团的分别占1.4%、0.5%和0.4%。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8.5%,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占35.0%,此两者合计比例为43.4%,不足一半;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说不清”的大学生占25.9%;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大学生占28.6%,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没影响”的大学生只占2.0%,此二者合计则为30.6%,约占到三分之一。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占到56.5%,超过了一半;其次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和“锻炼能力”的被访大学生各占15.5%,均占较少比例;仍有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打发时间”、“休闲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团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状况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状况

(1)被访者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对于人际关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倾向于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认为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占到48.3%,单此两项合计就达到83.2%,再加之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项合计可高达99.1%。而认为人际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仅不足1.0%。

(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一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很大”的占18.0%,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计则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说不清”的占20.5%,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占15.9%,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没影响”的仅占1.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普遍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是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至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很大”的占23.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计则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说不清”的占16.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不大”的仅占8.3%,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是有影响的。

三是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很大”的占43.6%,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计则占87.9%,超过五分之四;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说不清”的占9.0%,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不大”的仅占2.7%,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是有影响的。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较高关注度,但却认为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大多对人际关系持关注态度。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人际关系“经常注意”的占到51.1%,超过了一半;对人际关系“偶尔注意”的占到39.4%,此两项合计就高达90.5%。而对人际关系“不注意”或平时“没想过”的总共不足10.0%。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保持较高关注度,但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学生总体上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并且平时比较注意,但真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却并不占多数。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只有33.2%认为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认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状态的169人,二者合计所占比例高达66.8%。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内人际关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状况:在被访的大学生中,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好”的占45.2%,还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际关系“还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过,宿舍人际关系“说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学生也为数寥寥,只占5.7%。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一般,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2)多数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则有约三分之一;持“无所谓”态度的约占四分之一。

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上,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会“真诚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强超过一半;而表示会对陌生人“小心谨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还有4.0%的人表示对陌生人会“尽量躲避”。

对于是否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46.4%;而表示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27.2%,超过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态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过了四分之一。

同老师的沟通状况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在平时,大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经常”与老师沟通的仅占9.3%,“偶尔”与老师沟通的占18.5%,两项合计仅为27.8%;而“极少”与老师沟通的就占47.9%,“从不”与老师沟通的占到24.3%,此两项合计则其所占比例高达72.2%。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社交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大学生社交能力状况“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状况“比较好”的占29.5%,此两者合计占到35.0%,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一般”的占55.7%,超过一半;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不太好”的占8.1%;认为社交能力状况“很差”的占1.1%。

(4)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太肯定,沟通更看中“语言”因素。调查发现,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大学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4.2%。

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很容易与他人沟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别人经常不理解自己的话”的占6.5%;表示“反复叙述才能表达清楚”的占30.3%,约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沟通时应注意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被访者中,有70.8%的大学生认为是“语言”,占绝大多数;有11.5%的大学生认为是“表情”,有11.0%的大学生认为是“心态”,只有5.9%的大学生认为是“动作”。

(5)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应对“冷场”策略不一。我们对于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角色的调查,其结果更值得我们思考。在被访大学生中,社会交往中作为“主角,引导谈话的主题”的占33.9%,约三分之一稍强;作为“配角,被动跟随他人谈话”的则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还有4.9%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被忽视”。

对于沟通中的冷场状况,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面对沟通中的冷场状况时选择“保持沉默”的占16.0%;选择“引出新话题”的占73.2%;选择“借故走开”的占6.5%;另外还有4.3%的大学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能够“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仅占9.3%;能够“比较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复表达”的占1.8%;还有4.8%的被访者“不善表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背景情况构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出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

(1)性格因素。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访大学生的回答中,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况如下:超过一半人次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性格”,占57.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10.2%。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结构”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兴趣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兴趣。在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33.9%;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结构”、“年龄”、“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7%;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4.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结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20.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2%,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9.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24.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9.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兴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学校因素

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老师对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其大学老师“经常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认为其大学老师“偶尔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学老师“从不强调”沟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讲座不多。学校开设有关人际关系的讲座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被调查大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关于人际关系讲座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少”的占40.8%,将近一半;而有8.6%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根本“没有”。

(3)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人数不足一半。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但调查数据显示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大学生并不多。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6.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还有25.0%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

谈到是否希望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渴望与期待:在被访的大学生中,高达70.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开设此类课程;只有7.2%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学生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4.0%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

(4)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过半,过半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兼职对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访的大学生中,在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占到58.5%;没有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占40.6%。至于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被访大学生中,有16.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很大”,有37.8%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二者合计占到54.1%,超过一半;另有28.6%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说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不大”(14.1%)或“没影响”(3.2%)。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3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5

摘 要: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学问。而作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和身份的特殊性,拥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仕途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每天的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要与很多人接触,不仅有同一单位的领导同事,还有其他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与什么人都处得来,无形中就得到了更多的助力。在西方,最早对人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梅奥通过长达八年之外的霍桑实验发一并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并批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可以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在中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在继承和发展三代文化核心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天下”和谐、内“仁”外“礼”、“诚信”、“忠恕”的人际关系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孔子的人际关系理论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即使是今天,它仍旧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关键词:人际关系;建立方法

一、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有人说:“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取决于他的沟通能力以及他的影响力。”这是不无道理的。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沟通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

(一)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说对方感兴趣的,而非自己感兴趣的。

(二)学会倾听。做到倾听,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表现,倾听让对方喜欢自己,信赖自己。

(三)学会自我调节,健康身心。心理健康的人会乐于和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总能影响所在团队的发展,能够把自己摆到团队中去,以人为镜、见贤思齐,开心的悦纳自我。也不妄自菲薄,能学会在团队中保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并会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循环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尊重他人,积极与他人交流。人际关系是彼此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将对相互之间处世的常理,对别人的尊重,同样也将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必须尊重理解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他人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弥补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努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团队合作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六)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行政人员应该在平日里多读书,读好书,多向阅历丰富的人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尚,受人尊敬、喜爱的人。

(一)真诚。“坦诚为真、至诚乃善”。真诚能使交往双方内心特实、有安全感,能促进彼此的信任,任何真正友谊的基础都应该是彼此付出真心。

(二)谦虚。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多向他人学习。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形成彼此认同、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

(三)热情。阳光般的热情能给人以温暖,摒除心头的顾虑和担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四)不亢不卑。很多人见到比自己高贵或自己有求于他人就会紧张,态度也就谦卑起来,适度的谦卑是应当的,但过度的谦卑则会显得做人没有个性,没有原则。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求人,有时需要迎合人,但聪明的人做这一切时,不会因此而让别人瞧不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拥有

(五)讲究信用。守信用,是你人生最大的资产,守信用,是你人格的保证,有了信用,就能成就一切的事情,没有信用,任何的机会都与你无缘。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它做到最好,每一次都在全力以赴,因为时光永远不会倒流。

三、工作中的建议

(一)个人方面: 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独特的人格魅力。

现今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也促使人们不断努力,面对一群满脑新事物,新思维,满嘴新概念、新名词的年轻人,作为政工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根底,一名优秀的政工人员,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风格。

①树立互动观念: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上下级模式。必须克服“我讲你听”,“我主你从”的老旧做法,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让人的思想动起来、嘴巴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在互动中进行体验和交流。

②互相关心爱护,互为良师益友。关心爱护是塑造人关系的基础,各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异,要求上级要深入群体当中,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关心别人,时刻为别人着想,同情送温暖,爱护、保护和发挥人的合法权益;关心人的身心健康等。在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有助于相互信任和尊重。

(二)工作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社会心理学告诉人们人际冲突主要源于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和价值冲突。由于制度不规范,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角色定位不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仇视,很不友好。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制度着手,消除不稳定的根基。

重视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宽容、开放、多元、和谐的氛围。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满意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客观上为人的个性发展 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大力弘扬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每个生命的主宰都是其自己,想要有所改变,就要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领悟到人际交往的深层含义,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无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实现整个目标的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P4-7.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P89-92.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6

摘 要: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学问。而作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和身份的特殊性,拥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仕途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每天的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要与很多人接触,不仅有同一单位的领导同事,还有其他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与什么人都处得来,无形中就得到了更多的助力。在西方,最早对人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梅奥通过长达八年之外的霍桑实验发一并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并批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可以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在中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在继承和发展三代文化核心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天下”和谐、内“仁”外“礼”、“诚信”、“忠恕”的人际关系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孔子的人际关系理论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即使是今天,它仍旧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关键词:人际关系;建立方法

一、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有人说:“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取决于他的沟通能力以及他的影响力。”这是不无道理的。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沟通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

(一)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说对方感兴趣的,而非自己感兴趣的。

(二)学会倾听。做到倾听,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表现,倾听让对方喜欢自己,信赖自己。

(三)学会自我调节,健康身心。心理健康的人会乐于和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总能影响所在团队的发展,能够把自己摆到团队中去,以人为镜、见贤思齐,开心的悦纳自我。也不妄自菲薄,能学会在团队中保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并会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循环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尊重他人,积极与他人交流。人际关系是彼此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将对相互之间处世的常理,对别人的尊重,同样也将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必须尊重理解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他人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弥补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努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团队合作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六)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行政人员应该在平日里多读书,读好书,多向阅历丰富的人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尚,受人尊敬、喜爱的人。

(一)真诚。“坦诚为真、至诚乃善”。真诚能使交往双方内心特实、有安全感,能促进彼此的信任,任何真正友谊的基础都应该是彼此付出真心。

(二)谦虚。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多向他人学习。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形成彼此认同、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

(三)热情。阳光般的热情能给人以温暖,摒除心头的顾虑和担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四)不亢不卑。很多人见到比自己高贵或自己有求于他人就会紧张,态度也就谦卑起来,适度的谦卑是应当的,但过度的谦卑则会显得做人没有个性,没有原则。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求人,有时需要迎合人,但聪明的人做这一切时,不会因此而让别人瞧不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拥有

(五)讲究信用。守信用,是你人生最大的资产,守信用,是你人格的保证,有了信用,就能成就一切的事情,没有信用,任何的机会都与你无缘。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它做到最好,每一次都在全力以赴,因为时光永远不会倒流。

三、工作中的建议

(一)个人方面: 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独特的人格魅力。

现今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也促使人们不断努力,面对一群满脑新事物,新思维,满嘴新概念、新名词的年轻人,作为政工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根底,一名优秀的政工人员,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风格。

①树立互动观念: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上下级模式。必须克服“我讲你听”,“我主你从”的老旧做法,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让人的思想动起来、嘴巴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在互动中进行体验和交流。

②互相关心爱护,互为良师益友。关心爱护是塑造人关系的基础,各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异,要求上级要深入群体当中,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关心别人,时刻为别人着想,同情送温暖,爱护、保护和发挥人的合法权益;关心人的身心健康等。在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有助于相互信任和尊重。

(二)工作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社会心理学告诉人们人际冲突主要源于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和价值冲突。由于制度不规范,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角色定位不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仇视,很不友好。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制度着手,消除不稳定的根基。

重视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宽容、开放、多元、和谐的氛围。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满意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客观上为人的个性发展 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大力弘扬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每个生命的主宰都是其自己,想要有所改变,就要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领悟到人际交往的深层含义,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无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实现整个目标的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P4-7.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P89-92.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7

为了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我们选取信阳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中东部高校作为调查地点,以自填问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社交能力普遍较差、对自身沟通表达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以及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成为该群体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而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学生校园活动参与情况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其人际交往状况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39.1%;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60.9%。由此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担当过学生干部的经历。

2、多数大学生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

至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绝大多数,占到74.8%,而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仅占到25.2%。

3、不少学生没能认识到加入社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加入社团者多数为培养兴趣爱好

加入学校社团是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4.9%的大学生没有加入过社团;加入过1个社团的占33.3%;加入过2各社团的占28.0%;加入过3各社团的占11.5%;加入过4个、5个和8个社团的分别占1.4%、0.5%和0.4%。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8.5%,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占35.0%,此两者合计比例为43.4%,不足一半;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说不清”的大学生占25.9%;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大学生占28.6%,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没影响”的大学生只占2.0%,此二者合计则为30.6%,约占到三分之一。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占到56.5%,超过了一半;其次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和“锻炼能力”的被访大学生各占15.5%,均占较少比例;仍有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打发时间”、“休闲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团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状况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状况

(1)被访者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对于人际关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倾向于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认为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占到48.3%,单此两项合计就达到83.2%,再加之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项合计可高达99.1%。而认为人际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仅不足1.0%。

(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一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很大”的占18.0%,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计则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说不清”的占20.5%,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占15.9%,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没影响”的仅占1.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普遍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是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至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很大”的占23.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计则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说不清”的占16.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不大”的仅占8.3%,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是有影响的。

三是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很大”的占43.6%,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计则占87.9%,超过五分之四;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说不清”的占9.0%,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不大”的仅占2.7%,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是有影响的。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较高关注度,但却认为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大多对人际关系持关注态度。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人际关系“经常注意”的占到51.1%,超过了一半;对人际关系“偶尔注意”的占到39.4%,此两项合计就高达90.5%。而对人际关系“不注意”或平时“没想过”的总共不足10.0%。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保持较高关注度,但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学生总体上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并且平时比较注意,但真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却并不占多数。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只有33.2%认为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认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状态的169人,二者合计所占比例高达66.8%。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内人际关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状况:在被访的大学生中,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好”的占45.2%,还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际关系“还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过,宿舍人际关系“说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学生也为数寥寥,只占5.7%。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一般,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2)多数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则有约三分之一;持“无所谓”态度的约占四分之一。

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上,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会“真诚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强超过一半;而表示会对陌生人“小心谨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还有4.0%的人表示对陌生人会“尽量躲避”。

对于是否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46.4%;而表示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27.2%,超过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态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过了四分之一。

同老师的沟通状况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在平时,大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经常”与老师沟通的仅占9.3%,“偶尔”与老师沟通的占18.5%,两项合计仅为27.8%;而“极少”与老师沟通的就占47.9%,“从不”与老师沟通的占到24.3%,此两项合计则其所占比例高达72.2%。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社交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大学生社交能力状况“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状况“比较好”的占29.5%,此两者合计占到35.0%,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一般”的占55.7%,超过一半;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不太好”的占8.1%;认为社交能力状况“很差”的占1.1%。

(4)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太肯定,沟通更看中“语言”因素。调查发现,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大学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4.2%。

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很容易与他人沟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别人经常不理解自己的话”的占6.5%;表示“反复叙述才能表达清楚”的占30.3%,约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沟通时应注意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被访者中,有70.8%的大学生认为是“语言”,占绝大多数;有11.5%的大学生认为是“表情”,有11.0%的大学生认为是“心态”,只有5.9%的大学生认为是“动作”。

(5)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应对“冷场”策略不一。我们对于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角色的调查,其结果更值得我们思考。在被访大学生中,社会交往中作为“主角,引导谈话的主题”的占33.9%,约三分之一稍强;作为“配角,被动跟随他人谈话”的则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还有4.9%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被忽视”。

对于沟通中的冷场状况,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面对沟通中的冷场状况时选择“保持沉默”的占16.0%;选择“引出新话题”的占73.2%;选择“借故走开”的占6.5%;另外还有4.3%的大学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能够“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仅占9.3%;能够“比较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复表达”的占1.8%;还有4.8%的被访者“不善表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背景情况构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出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

(1)性格因素。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访大学生的回答中,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况如下:超过一半人次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性格”,占57.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10.2%。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结构”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兴趣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兴趣。在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33.9%;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结构”、“年龄”、“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7%;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4.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结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20.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2%,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9.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24.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9.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兴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学校因素

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老师对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其大学老师“经常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认为其大学老师“偶尔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学老师“从不强调”沟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讲座不多。学校开设有关人际关系的讲座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被调查大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关于人际关系讲座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少”的占40.8%,将近一半;而有8.6%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根本“没有”。

(3)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人数不足一半。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但调查数据显示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大学生并不多。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6.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还有25.0%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

谈到是否希望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渴望与期待:在被访的大学生中,高达70.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开设此类课程;只有7.2%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学生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4.0%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

(4)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过半,过半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兼职对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访的大学生中,在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占到58.5%;没有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占40.6%。至于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被访大学生中,有16.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很大”,有37.8%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二者合计占到54.1%,超过一半;另有28.6%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说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不大”(14.1%)或“没影响”(3.2%)。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优秀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人们的日常社交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微信实现社会人际传播,其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信和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旨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软件,支持短信、语音、图片、视频的实时发送,通过二维码、QQ、摇一摇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邮箱、语音记事本、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睐,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微信各项功能设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过QQ账户登录,可自主搜索已开通微信账号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费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际交往。交往即为两个或多个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评价性或认识性的相互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各类信息情报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交往具有两大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信息沟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即为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被及时传递到接收对象,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或观念,进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二、微信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一)构建真实的人际网络沟通平台。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或时间段,而微信能构建即时便捷的人际交流平台,实现与好友用户之间的一对一双向传播。好友来源通常为腾讯QQ好友、手机通信录及部分陌生人账号,用户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因此,人际网络沟通平台的真实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平台。在传统的网络沟通平台中,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还能选择多种新兴多媒体手段,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为大众传播者,从而打造多元化大众传播平台。

(三)交往行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龄、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特定人或物作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实现多人交流或“点对点”交流,进行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对无声的交流,交往行为更加趋于直接化。

(四)交往关系平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规则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交流中,实现交往关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识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际交往属于开放、个性、多元、自由的系统,任何交往角色都拥有决定权与话语权。交流行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种信息资源。

三、当代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大学586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收回问卷586份,有效问卷581份。

微信一经发布就成为一种热潮,受到了大学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达77.7%,微信曾经使用率达17.1%,未曾使用率为5.2%;使用微信超过半年以上的大学生超过70%;超过50%的学生经常登录微信接收信息。[3]可见,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且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在微信好友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学,父母及亲人所占比例较少。

四、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微信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微信给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打破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实时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机上。微信增加的实时对讲功能更加便捷,无需支付通信费用,便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转移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网络,给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微信与社会人性化、社会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使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虚拟社区可以增强归属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各项信息的快速传播,集中社会人脉资源,通过聚集故旧和新朋,逐步形成网络群体。[4]微信使用个体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和获取各项信息,形成社区化和虚拟化的人际传播模式,个体通过信息传播来保证人际交往的社区化发展。

4、朋友圈可增强人际交往的严谨性。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朋友圈成员应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内部、各成员所发布的观点和信息,分享和记录生活体验。其将人际交往关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项信息,确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严谨性。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现实脱节。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性的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使用微信扩展人际关系,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际交往时间,淡化了现实生活与个体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个体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现实人际关系的转移,在媒体空间中,人类淡化了对真相的追寻,部分大学生宁愿相信虚拟网络,而忽视客观事实,导致其与现实生活脱节。

2、造成个人隐私的暴露。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容易轻信他人,极易上当或受骗。微信虽然有隐私设置功能,可以针对好友开放,但在其开发初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摇一摇”开展诈骗活动,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3、使不道德行为增加。许多大学生会偶尔或经常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将现实中受到挤压的一面或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于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许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仅凭自己的喜好发表言论,监督体制无法体现其应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观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同时,迅速增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便利。微信虽然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却极易产生社交依赖,且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适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刘小玮。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2]温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2014(6)。

[4]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6)。

[5]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