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我市推进养老服务业持续协调发展综述

时间:2022-12-16 18:10:04 来源:以智范文网

以敬老之心兴办幸福养老机构,以爱老之心打造幸福养老社区,以孝老之心构筑幸福养老家园,构建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市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倾情为老年人构筑幸福养老家园。

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已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有提供全日制托养服务的养老机构103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4家,农村幸福院310家,省级医养结合试点2家;
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674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7.24张,已超额完成省养老服务“十三五”规划目标。2018年,经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我市为全国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全省仅贵阳市和我市获得此殊荣。

养老、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据统计,我市于2006年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31%,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深态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始终把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内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顶层设计让养老服务业发展提速。“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决策部署,陆续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普惠、建管并重、加大投入”的发展原则,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方向、目标、思路和措施,在养老设施规划建设、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市养老服务业后续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制定,有效促进了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十二五”以来,省民政厅先后在我市召开了全省性的农村敬老院现场观摩会、农村幸福院现场观摩会、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现场观摩会,基本涵盖了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加大养老服务业投入力度

我市围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努力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稳步发展。

——率先在全省实施高龄津贴制度。2009年,我市实施高龄补贴制度,对全市9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将高龄补贴扩大为高龄津贴,发放对象从90周岁以上扩大到80周岁以上,受惠人群从3000人扩大到40000人,财政支出从每年300万增加到5000余万,让老年人享受到党和政府带来的改革红利和关心。同时,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印发实施了《六盘水市老年人优待办法》。2016年,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六盘水市老年人优待办法》,规定了老年人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维权服务等18个方面所享受的优待。

——高龄津贴制度的实施,不断完善的优待服务,标志着我市的养老服务工作从兜底保障型转变为适度普惠型,每年高达4000万的政府投入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让我市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了党和政府带来的改革红利和关爱。

——不断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截止目前,我市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309所,老年学员22302人,市、县老年大学(学校)实现全覆盖;
组建老年文艺、体育队伍近400支,参加的老年人40000余人,每年演出比赛2000多场次。

推进标准化敬老院建设

如何增加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把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不断增强兜底保障能力,经过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方法,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敬老院建设,织密做大民生保障网,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其实,‘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新建、改扩建、改造提升及设施添置四轮驱动,不断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建设工作。以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目标,把农村敬老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敬老院建设和改造力度,努力提高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工作中,我市统筹规划,努力加大敬老院建设和改造力度。市、县各级累计投入资金8800万元,建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74所,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2016年我市又投入2000余万在农村敬老院安装自动喷淋系统、烟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及锅炉、供暖管道等取暖设施。

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市所有敬老院管理人员实行事业编制管理,目前,共有232名事业编制的管理人员专门从事敬老院的管理工作。管理方式不断规范化。全市所有敬老院都进行法人登记;
开展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五星级敬老院1所、四星级9所、三星级45所,共占总数的76.4%。与此同时,全市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和床位利用率不断提升,切实提高特困救助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和床位利用率,集中供养率从8.14%提高到57.1%,床位利用率从41.98%提高到66.5%。

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关键。在公建民营不断推进工作中,在满足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我市把全面保障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坚持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两个模式”一起动原则,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与此同时,在支持和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中,我市制定了民办养老机构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夯实了公办养老服务基础。目前,已有5所农村敬老院以承包、租赁的形式实现社会化运营,仅2017年夏季就收住了外地旅游避暑老人300多人次。

在打造“幸福工程”方面,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以来,我市在部分村(居)建设农村幸福院,作为农村敬老院的辐射和补充,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和日间照料服务。四年来,共投入资金2135.8万元,建成农村幸福院310所。

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的优化升级,管理方式的科学规范,服务内容的丰富完善,持续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

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添彩

在养老服务从兜底保障型转型为适度普惠型后,绝大多数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入住机构,而是能够得到就近、便利的服务,高度契合养老事业中有名的“9073”理论(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依托社区养老、3%的入住机构养老)。为解决97%的老年人的需求,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市中心城区投入资金6058万元,建成50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这些日间照料中心为核心,辐射市中心所有社区,实现市中心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据介绍,在服务内容方面,各级各部门依托日间照料中心,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
在投资和运营方式方面,我市积极探索运营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目前,有由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等机构运营的公建公营模式,承包租赁给社会力量经营的公建民营模式,以及全省首创的由物业公司自行投资运营的模式;
在功能配置方面,我市在传统的提供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集日间照料和全日托养为一体的服务,及与社区卫生院整合的医养结合服务。

与此同时,日间照料中心在服务内容、投资和运营、功能配置方面下功夫,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努力探索运营方式的多样化,大力推行集日间照料和全日托养为一体的服务。经过多年努力,养老服务的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已从原来单一的托养照料转变为集托养、介护、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覆盖较为齐全的服务类别。特别是在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从今年起在六盘水市大力推广的0.5小时综合养老服务圈和0.5小时居家服务圈模式,通过建设大型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站点和小型日间照料中心相结合,不断创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如今,随着日间照料中心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把养老院建在家门口,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各式各样的服务。

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随着养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养老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六盘水市不断加大养老服务宣传力度,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凉都”品牌的不断推介,六盘水凉爽舒适的气候特征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人所熟知,我市的季节性避暑养老也呈现出逐年火爆趋势。2015年,市社会福利中心接到外地老人预定、咨询700余人次,2017年已上升到3000多人次,每到夏季,市内仅有的几家养老机构都出现“一床难求”的状态,六盘水已经成为省内季节性避暑养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

“此前,中国民政官方微信平台以《贵州六盘水市: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胜地》为题,对六盘水市的旅游养老进行报道,这是中国民政微信公众号首次以贵州的一个市州为单位的刊发报道。”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14年以来,全市各级不断储备、开发中高端以上的养老项目,通过ppp、发放养老专项债券等方式,我市促成一批床位多、设计规范、环境优美、总投资规模达百亿的社会化养老项目落地,如“中国凉都·六盘水休闲旅游避暑生态养生苑”、“中国凉都·六盘水月照养生养老基地”、“六枝廻龙溪温泉老年公寓”、“盘州市老厂竹海养老养生基地”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中国凉都?六盘水休闲旅游避暑生态养生苑”、“盘州市老厂竹海养老养生基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发展养老服务业,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手段,以加大培训力度为重点,全面培养养老人才。

期间,我市市委组织部联合在浙江大学举办了一期大健康与养老产业专题研修班,各级政府领导,各级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共60人参加了为期8天学习,邀请到民政部、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的领导前往授课,在养老服务发达地区举办如此高规格的研修班,在全省尚属首例,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和浙江省民政厅的一致好评。

另外,积极组织养老护理人员参加省里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目前全市有经鉴定的持证养老护理人员200余人。并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深度合作,授牌给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养老产业培训基地”,委托其培训养老护理人员,命名市社会福利院等多家养老机构为“养老护理人员实训基地”,将学院培养的人员定向安排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老龄化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老龄事业是一项安心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未来,我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建设一个统一管理的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推进医养结合和农旅养结合两个结合;
推动农村养老资源与城市养老资源的统筹、办公养老资源与民办养老资源的统筹、特色养老资源与基本养老资源的统筹三个统筹;
打造候鸟式、护理式、休假式、旅游式四种养老模式的“1234”发展思路,立足于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养老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建设家门口的养老院、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放在首位,努力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全市近50万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