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4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渗透,及时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 有益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就业方向起重要作用,学生在各个方面技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会学习热情、工作积极乐观,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总会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乱想,课堂学习不认真和消极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于预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引起心灵创伤,长期积累产生的。教师或者家长在学生身边察觉学生日常生活语言行为表现异常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心理病变有苗头的时候得到抑制和消除,如果发现学生不愿意说话,不愿意与伙伴玩耍,而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家长不要忽视,而要及时带学生让心理健康咨询师进行治疗,让学生轻松、欢快地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学校班级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问题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的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重视课堂说教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不想成为班级或学校知识的佼佼者,却想着成为班级甚至学校打架的称霸者,很多学校忽略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频繁发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学生校外打架,新闻已报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伤甚至死亡,以至于几个家庭失去了孩子,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责任,这些学生就是小学心理健康未及时教育,致使做事不理智,酿成恶果,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 家长疏忽教育指导
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疏于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导,通常情况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接送学生上下学,学生的爷爷奶奶由于年纪大传统教育观念思想较重,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单纯学习知识长,学生在家长身边就不必重视教育。其实不然,家长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学生都会以家长为榜样作为学习对象,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只顾及自己享乐,把学生丢在家里不管不顾,或者家长因为感情纠纷,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离婚,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学校班级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需聘用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小学教师集体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班主任陪伴在学生身边时间较长,每天每次课堂上教师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细心的教导和鼓励,积极主动对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渗透,学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二) 家长细心沟通和教导
像学生放学、周末节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里的时间段,家长要用心对待学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书、做作业、游玩时遇到疑难困惑等问题,家长要细心分析和指导;如果学生犯错误,家长一定不要对他指责和谩骂,更要耐心告诉学生问题的关键性,错误的原因和后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
四、结论
学校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创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和指导,家长对学生用心呵护和鼓励,进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渗透,及时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 有益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就业方向起重要作用,学生在各个方面技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会学习热情、工作积极乐观,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总会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乱想,课堂学习不认真和消极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于预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引起心灵创伤,长期积累产生的。教师或者家长在学生身边察觉学生日常生活语言行为表现异常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心理病变有苗头的时候得到抑制和消除,如果发现学生不愿意说话,不愿意与伙伴玩耍,而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家长不要忽视,而要及时带学生让心理健康咨询师进行治疗,让学生轻松、欢快地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学校班级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问题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的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重视课堂说教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不想成为班级或学校知识的佼佼者,却想着成为班级甚至学校打架的称霸者,很多学校忽略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频繁发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学生校外打架,新闻已报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伤甚至死亡,以至于几个家庭失去了孩子,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责任,这些学生就是小学心理健康未及时教育,致使做事不理智,酿成恶果,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 家长疏忽教育指导
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疏于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导,通常情况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接送学生上下学,学生的爷爷奶奶由于年纪大传统教育观念思想较重,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单纯学习知识长,学生在家长身边就不必重视教育。其实不然,家长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学生都会以家长为榜样作为学习对象,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只顾及自己享乐,把学生丢在家里不管不顾,或者家长因为感情纠纷,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离婚,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学校班级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需聘用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小学教师集体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班主任陪伴在学生身边时间较长,每天每次课堂上教师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细心的教导和鼓励,积极主动对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渗透,学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二) 家长细心沟通和教导
像学生放学、周末节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里的时间段,家长要用心对待学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书、做作业、游玩时遇到疑难困惑等问题,家长要细心分析和指导;如果学生犯错误,家长一定不要对他指责和谩骂,更要耐心告诉学生问题的关键性,错误的原因和后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
四、结论
学校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创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和指导,家长对学生用心呵护和鼓励,进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