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文稿中,领导讲话稿是写作难度最大的一类。我在“三好公文课”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讲过很多自己关于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心得体会。今天再讲一点新的感悟——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起草领导讲话稿,应确保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领导讲话“神操作”:确保“听得懂”,力求“听得进”,供大家参考。
在机关文稿中,领导讲话稿是写作难度最大的一类。我在“三好公文课”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讲过很多自己关于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心得体会。今天再讲一点新的感悟——
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起草领导讲话稿,应确保让人“听得懂”,力求让人“听得进”。这是“讲”和“写”的重要原则,也是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我体会,领导讲话,让人“听得懂”是基本要求,让人“听得进”是根本目的;让人“听得懂”是水平,让人“听得进”更是水平,是更高的水平。
这个观点并不难理解,难的是怎样落到写作中、操作上。下面,我展开来具体讲一讲。
先讲“听得懂”的问题。
领导讲话要让人听得懂,讲话者或讲话稿的起草者首先要对所写所讲的内容真懂。怎样才叫“真懂”?借用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就是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知其然,就是搞清楚所写的工作或事项“是什么”,对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难点、进展情况或事项的性质(好坏、缓急、难易等)、特点、状况(发生、发展、变化)等心中有数;知其所以然,就是搞清楚“为什么”,对一项工作的重要性或一个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有清晰的认识;知其所以必然,就是对所写工作或事项,不仅要知来龙,还要晓去脉,懂得如何按规律去抓去做。
现实中,常常有一种情况,就是自以为对所写工作是懂的,落到文字上却不能简明扼要地说清楚,这说明还不是“真懂”,至少不是“全懂”,充其量是半桶水,是似懂非懂、半懂不懂。毛泽东同志反对写文章不懂装懂,拿一堆材料来堆砌了事。1957年12 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文章写不下去了,此时应该多看看材料,再考虑考虑,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没有真懂。”他看过一份文件后不满意,认为文件起草者对所论问题“不甚内行,还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他认为,构思行文首先要分析所论事物对立统一的内部联系,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这样才能“有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如果没有把问题搞懂,就不要轻易下笔。
由此看来,衡量一个人对所写所讲的内容是不是真懂,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说出来,让别人一听就懂。自以为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不是真懂;说得出来却不能做到简明扼要,也不是真懂;说出来了别人却听不懂,同样不是真懂。
领导讲话要让人听得懂,还必须“看对象”,针对听众的关心关切、所疑所惑,用他们熟悉的话来讲。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前者强调的是讲话要“看对象”,后者强调的是讲话要“看场合”。讲话的目的是沟通、交流,沟通和交流都是双向的,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无论是合格的领导干部,还是合格的机关写手,都要有这样的本事:既懂阳春白雪,也懂下里巴人;既能“见到秀才说书”,又能“见到屠夫说猪”;既会讲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又会讲所在地方的“本地话”;既会讲有见地、有水准的“内行话”,又会讲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家常话”“大白话”。
官话套话是党群干群之间的“绝缘体”。有的干部习惯于讲官话、说套话,见什么人都是同一套话、同一副腔调,慢慢地,就与群众说不上话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网上也有这样的段子,说有些领导干部“讲政策讲不过上访户,讲法律讲不过钉子户,讲发展(讲技术)讲不过专业户,讲改革讲不过个体户”。
坊间曾评选出这样一个最牛段子——红军吸引老百姓的“葵花宝典”是三句话:“你想分地主田地吗?你想娶媳妇吗?请跟红军走!” 对于这点,新闻宣传战线的前辈都高度关注。邓中夏专门嘱咐宣传员不要用“共产革命”这样的抽象口号,而只能用“限租”“推翻贪官劣绅”“打倒军阀”“抵制洋货”这类群众能懂的语言。刘少奇在《论口号的转变》一文中说,口号如果“不切合群众的要求和心理,叫得久而至于厌烦,引不起注意,都不适合作为群众行动口号”。1923年,28岁的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杂志,在《怎样做一个宣传家》中总结道:“若不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例语来解释,便不能声入心道,不能使他们听后全身爽快,丝毫不怀疑地相信你。”他强调,说话要“打中农民心坎”,使农民“声入心通”。
领导讲话,多数情况下是讲工作、讲理论、讲政策。“讲”是途径不是目的,是手段不是结果,目的是让听众接受和认同党的理论、领会和落实党的政策、理解和支持你的工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象化”“分众化”地讲——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来选择话语体系,而不是一篇稿子包打天下、一套话语说给任何人听。
再讲“听得进”的问题。
听得进,不仅要入耳入脑,更要入心入行。入耳,就是要“顺耳”“中听”,让人愿意竖起耳朵听,听了愿意把信息由耳朵往大脑里传送,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入脑,就是要让人听了记得住,主动去思考,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至少要给人留下点儿印象。入心,不仅要消除心理隔阂、拉近心理距离,还要让人听了觉得心里更亮堂、更温暖甚至有发热发烫的感觉。入行,就是要让人听了愿意按你说的去做。
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有这么两段话: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
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是必须遵守的。这是“规则”啊!
我认为,上文中下划线的这句话,包含有3层意思,层层递进:写文章或作讲话,一要“让人懂”,二要“让人信”,三要“让人行”——跟着你走,按你说的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入脑”“入心”“入行”。
怎样讲话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从反面说,就是要反对党八股,不搞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搞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不搞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搞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不搞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搞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不搞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不搞传播出去、祸国殃民,不让这八条罪状出现在我们的讲话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不仅列出了党八股的罪状,还有针对性地开出了药方,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这篇鸿文,《毛泽东选集》里有,网上也有,这里我就不背书了,再补充几条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我体会,“听得进”是输入,确保有效输入,前提是提高输出的水平和质量。从“出”的角度看,有这么3点尤为重要:
一是话由己出。领导干部所讲的话,未必每一句都是自己的,但一定要是自己思考过的、自己认可的,能体现自己的态度、立场,代表自己的想法、观点。领导讲话所用的稿子,未必是自己亲笔写的,但至少要主持起草、参与讨论,最起码要开动脑筋,出思想、谈看法、拿主意,在大的方面把好关。这不仅仅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更是领导工作中的原则性问题,是职责所在。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把自己的讲话稿完全交给下级负责,自己只管念稿,就算稿子写得再好,讲话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二是诚意溢出。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周易》)明太祖朱元璋对公文提出过四字要求,叫“诚意溢出”。李瑞环曾送给身边工作人员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里面,都强调了“诚”的问题。领导讲话要入心、要中听,仅仅话由己出是不够的,还必须带着足够的诚意去讲,表现出自己的真诚、坦诚。所谓“诚意溢出”,必须先让自己的心里诚意满满,满到快要溢出来了,这时候再去纵笔行文或者放言说话。当然,自己动手写稿子,肯定是诚意的一种体现。
三是深入浅出。领导讲话要让人听得进,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要深入浅出,特别是面对基层干部、普通群众讲话,所讲的内容相对深奥的时候。深入浅出与通俗易懂有些相似,但要求还更高一些,通俗易懂只是“浅出”,未必能做到“深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也最难。没有对所论事物的深入认识做不到‘深入’,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浅出’。”
我体会,“深入”的前提是“身入”更是“神入”。在机关工作中,只有多到基层、多到一线、多到现场、多到群众中去察实情、听实话,只有多研究工作、多思考问题,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讲话或起草讲话稿的时候,才能做到深入浅出。
作者: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