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网评文章怎么写!把握这5个字就齐活(全文)

时间:2023-07-29 13:14:01 来源:以智范文网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越来越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且已成为新闻评论大花园里一朵亮眼的奇葩。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网评文章?在老笔头看来,须念好“五字经”:一、立意“新”就是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评文章怎么写!把握这5个字就齐活(全文),供大家参考。

网评文章怎么写!把握这5个字就齐活(全文)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越来越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且已成为新闻评论大花园里一朵亮眼的奇葩。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网评文章?在老笔头看来,须念好“五字经”: 

一、立意“新” 

就是要以“剖石为玉,淘沙见金”的精神,善于从寻常中发现非常,从共性中找出个性,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力求“在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收到“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的效果。 

比如,有篇题为《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长》的网评文章,是这样写的: 

“从小小树苗到参天大树,除开适宜生长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把根深深扎在土壤里,向下扎得越深,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向上生长得就越茂盛。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俯下身心时起而行之,在沉到一线中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向下扎根之时努力向上成长。” 

这篇网评,巧妙地从树木生长的规律切入,进而阐述了年轻干部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俯下身心时起而行之,在沉到一线中勇挑重担,才能健康成长的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使得文章的立意更加高远、新颖。    

再如,有篇题为《争当新征程中的“岁寒四君子”》网评,是这样写的: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年轻干部使命如磐、重任在肩,在新机遇新挑战下,应发扬“三牛精神”,铆足干劲、攻坚克难,以新担当新作为涵养“岁寒四君子”的美好品格。 

做斗霜傲雪的“腊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做忠贞不渝的“蕙兰”,绝对忠诚,绝对可靠。…… 

做刚正不阿的“翠竹”,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做抱朴守真的“秋菊”,节俭朴素,力戒奢靡。…… 

这篇网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四君子”的特征,阐述了年轻干部应该具有斗霜傲雪、忠贞不渝、刚正不阿、抱朴守真的品格,不落俗套,奇中见新,大大提高了文章的立意。 

二、观点“明”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精神。就网评文章而言,其本质就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亮明观点、阐述观点更为重要,必须做到“以一言而立骨”。通俗地说,就是要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批评什么,毫不含糊地讲清楚、道明白,说透彻。如果观点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就如同衣服没领、渔网没纲,让人抓不住重点,得不到要领,文章就失去了其意义。 

比如,有篇题为《把群众“评价分”作为干部“考核分》的网评文章,是这样写的: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观不是“挂在墙上”“喊在嘴上”,而是以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为导向。 

树立以群众评判作为干部政绩好不好的导向,把群众的“评价分”作为干部“考核分”的导向,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政绩考核的“度量衡”,做到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指标就设定什么、就考什么,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防止考察失真、用人失误。 

这篇网评,在标题中就直接亮明观点,随后层层递进作以具体阐述,让人感到认同、信服。 

再如,有篇题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作风的重要表现》的网评文章,是这样写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事例)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那些不忘初心的优良家风也一直为人称颂。……(事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好家风,真正成了他们严格治家行之有效的可贵法宝之一,令人尊敬,感人肺腑,值得传颂。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对领导干部而言,重视家风建设,对亲属子女严管严教,不仅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政治要求、纪律要求。党员干部不但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还要对家人做好公私分明的教育,廉洁齐家、严以治家,建设好家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家庭负责任。 

这篇网评,也是在标题中就开门见山亮明观点,然后通过列举诸多典型事例作以支撑,文末再次对观点作以提炼升华,形成首位呼应之势,使人读后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三、标题“亮” 

在快餐化阅读的当下,文章的标题亮不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点击率。因此,在网评文章标题的拟制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接待等多种修辞手法,别出机杼地对主旨观点和核心内容作以归纳提炼,力求抓人眼球、引人入胜,让人产生一睹为快、一探究竟的欲望。 

比如,有篇题为《处理好“线”与“针”的关系》的网评文章,是这样写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用好基层这根“针”,先得统筹好上面的“千条线”。给基层减负是自上而下的工作,关键在上层,上级部门要切实端正思想,切实转变作风,科学筹划工作。在标准要求上,量身定制不搞“一般粗”;在时间安排上,灵活调整不搞“一张表”;在实施方法上,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防止和克服经验式、粗放式做法,同时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展开检查考核,从根本上避免“蒙眼决策”“坐而论道”等问题。只有把上面的“千条线”拧成“一股绳”,基层的“穿针引线”才能顺利流畅、有力有序。 

这篇网评,标题巧妙使用比喻手法,将上级机关比作“线”,把基层单位比作“针”,然后阐述如何统筹好上面的“千条线”,更有利于基层“穿针引线”,鲜活生动,通俗易懂,使人心头一颤、过目难忘。 

再如,有篇题为《天上悬“河”,“南”儿当自强》的网评文章,是这样写的: 

连日来,河南汛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重大突发暴雨面前,从自救、互救到千里驰援,党政军民团结抗讯,全国人民与河南人民患难与共,书写了抢险救灾新的典范。 

吃一堑长一智。感动在前,理性在后。必须要认真总结应对暴雨洪水的预警、自救、救援及灾后防疫、重建等一系列经验教训。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肉眼可见,人类是时候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了。须知无论文明怎么进步、科技怎么发达,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生态文明理念当进一步增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岳有饶,然后百姓赡焉;河海有润,然后民取足焉”,用之有度理念当广而告之、深入人心,必须共同遏制贪婪物欲、奢侈浪费现象,须知自然对人类的一切贪婪荒淫都暗中标好价。人类共有的生态资源、物质资源、能源、社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任何挥霍无度都不可以。灾害预报、预警应发挥出更大作用,政府和社会要引起关注,每个人都要引起关注。切忌,报而不闻,预而不警。 

灾难是“试金石”,能检验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秉性和能力来。从此次抢险救灾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这篇网评,别出心裁地将“河南”二字嵌入标题之中,并采用谐音法化用“男儿当自强”名句,使人感觉别有一番味道。同时,文章以河南汛情为引子,进而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最后再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个主题作以升华,大大增强了思想深度和厚度。 

四、篇幅“短” 

就常规而言,评论类文章一般篇幅比较短。网评亦是如此。要网络化阅读的特点,言简意赅、条分缕析地说事论理,力求用最短的篇幅和最少的文字,把观点摆清道明,把道理讲清说透,切忌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尤其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只能阐述一个观点,必须主题聚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旁逸斜出,顾左右而言其他。这方面,不再举例,可以自行在网上找相关文章阅读。 

五、语言“活” 

不同于通讯报道或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那样灵活多样,评论文章核心在说理、讲理、论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得板起面孔说教。网评文章要想吸引人,激发读者的兴趣,获得更高的点击率、点赞率,就是要通过贴切传神、活泼有趣的笔法和语言,鲜活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深入浅出阐释规律真理,做到通俗易懂不晦涩、新颖形象不枯燥、情理交融不生硬、娓娓道来不做作,使使之更有吸引力、感染力、鼓动力。 

比如,有篇题为《让“一码通行”变“立马通行”》的网评文章中,就是这样写的: 

跨地区互通互认,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意愿和决心。然而,在“健康码”的应用上,一些地方存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象,这种“数据孤岛”的存在极大地浪费了现有的数据资源。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行政效能和协同管理能力,在“健康码”互认工作中本着务实便民、化繁为简的思路,避免基层管理中为了规避风险片面“一刀切”“机械化”,造成“有码不认”“层层加码”等现象,找准“一码通行”着力点,推动“健康码”全国互认,才能真正做到防疫和出行“两相宜”。 

这篇网评,使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数据孤岛”“一刀切”“机械化”“有码不认”“层层加码”等生活化的口语,使得文字非常鲜活,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 

再如,有篇题为《用好用活网络留言“回音壁”》网评文章,是这样写的: 

网民最关心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政府政策输出的最大响应,网络问政就会“烂尾”。网民的各种“吐槽”“灌水”“拍砖”,反映的是原汁原味的意见和诉求。办理网络留言,要将“群众路线”请到网上。要主动找“事”,善于借助网络与群众“键对键”“点对点”“心对心”,开通网上留言板,对网民的诉求“来者不拒”;要尽心干“事”,回复网友留言,多说“实话”“家常话”,别说“空话”“套话”,更别“兜圈子”“打太极”,不做“空心菜”,不煮“夹生饭”。 

这段文字,就使用了“吐槽”“灌水”“拍砖”等网络热词,以及“烂尾”“兜圈子”“打太极”“空心菜”“夹生饭”等口头话,让人悠然神会,远比枯燥的论述更加生动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