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X医院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及制度

时间:2022-12-15 16:15:05 来源:以智范文网

篇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院内感染制定本制度:

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隔离期根据所患疾病的医学检定结果确定,直至达到解除隔离标准或经检验检测证明其不具有传染性时,方可解除隔离恢复工作。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7-21天,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使用专用记录表做好登记。可居家医学观察,也可以集中医学观察。医学观察开始前,应口头或书面告知被观察对象相关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负责医学观察的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达到医学观察期限未发病或未检测出致病病原体,可解除医学观察。

3、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隔离治疗。对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采取限制手段,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

4、收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需单独设置科室或病房,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隔离制度》及各传染病病种的消毒隔离要求做好医学隔离、观察病房的管理和使用。

篇二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制度和措施。

一、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管理措施

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隔离期根据医学检定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7天,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可居家医学观察,也可以集中医学观察。医学观察开始前,专业人员应口头或书面告知被观察对象相关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负责医学观察的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

3、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隔离治疗。对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采取限制手段,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有关传染病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防控措施。其中,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应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或者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将其留验。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法律特别规定,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尚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有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4、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直至医疗机构证明其不具有传染性时,方可恢复工作。

5、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出院,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治不得少于七天。带病菌按病人隔离治疗五天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6、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五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粪检,每日一次,连续阴性后,可解除医学观察。

(二)传染源的管理措施

1、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观察等措施,不得拒绝。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可在医疗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

2、针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方可解除。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不得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3、针对接触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主要采取

(1)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2)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

(3)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预防。

4、针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采取预防性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等。

2、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①随时消毒是当传染源还存在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
②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四)保护易感人群

1、免疫预防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当传染病流行时,被动免疫可以为易感者提供及时的保护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免疫力来及时制止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后或潜伏期早期接种均可控制发病。

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传播媒介的个人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鞋套等。

4、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有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当地政府需立即组织力量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在采用紧急措施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防疫检疫人员、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暴发调查,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离传染源,治疗病人尤其是抢救危重病人,检验和分离病原体,采取措施消除在暴发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等。

二、医疗救治

1、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2、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做好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不外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5、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三、病区管理

(一)病区设置及设备消毒

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费、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隔离区的划分: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即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如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

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人间接轻度污染的地方,如医护办公室、走廊、化验室等。污染区:指被病人或排泄物、用物等直接污染的地方,如病室、外走廊、病人卫生间(厕所、浴室、洗脸间)地面等。

隔离设备:隔离标记(严格隔离:黄色标记图案;

接触隔离:橙色标记图案;呼吸道隔离:蓝色标记图案;结核菌隔离:

灰色标记图案;肠道隔离:棕色标记图案;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标记图案;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记图案)。

隔离衣、衣架:设福尔马林熏箱、消毒一般用物。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在肝炎病房走廊内放一盆0.05%含氯消毒液泡手,每日更换一次,并挂有隔离衣,每日更换一次。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空气培养一次,空气细菌总数小于500cfu/m3。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治疗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病区内各种表面消毒:

1、地面和墙面:无明显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1-2次/日,被病菌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漆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结核病人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0.2%过氧乙酸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5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烈性传染病病原污染后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于30分钟后清理干净。

2、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抹洗,1次/日。被病原菌、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3、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每天用清洁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

4、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一次,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床垫、枕心、毛毯、棉袄在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用照射强度不低于70um/cm2的紫外线灯照射至少30分钟。照射时用屏风隔离以免伤害同室病人;也可用床单臭氧消毒器消毒。

5、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的消毒灭菌:

先以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清洗凉干。耐高温进行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消毒剂中30-45分钟,清洗干燥密闭保存备用。消毒用碘酊、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酒精每天更换,碘伏碘酒使用时间不超过3天。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二次。

四、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五、工作人员消毒隔离

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带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要更换一付手套。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手套,流水洗手。

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污染物品,以及更换床单,收污染被服,打扫卫生,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浸泡双手并彻底清洗。勤剪指甲。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带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要更换一付手套。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手套,流水洗手。

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相对固定,必要时专用,如体温计,可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浸泡。如不经消毒处理,不可给他人应用。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先消毒,再送洗。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擦拭或浸泡。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应认真做好终末处理。

六、护理员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员进入污染区操作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病室地面每日用0.1%含氯消毒剂拖4次,每周彻底清洗消毒一次。拖把用后消毒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治疗室、病室、厕所抹布、拖把必须专用,标记醒目。病区的床、椅子、床头柜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并做到一人一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备用。物品架,治疗车、推车及专用物品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泡手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厕所每日用0.1%含氯消毒剂刷洗三次。便器用0.1%含氯消毒剂浸泡2小时,清洗备用,肝炎病人分开,固定使用。

终末处理:病人所用的床、椅子、床头柜用0.1%含氯消毒液擦洗。衣服、床单、被套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浸泡后送洗。便器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清洁浸泡1小时冲洗干净备用。

七、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炭疽。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四)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制定此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遵循谁接诊,谁报告的原则。

2、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或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3、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要求上报的传染病后,应立即询问患者,在登记本上详细登记要求上报的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楚,并在规定时限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交本单位网络直报人员。

4、网络直报人员在审核传染病卡片(有无逻辑错误、填卡是否正确和完整)后,进行网络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