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感悟

时间:2022-12-08 17:10:07 来源:以智范文网

【编辑按】做事重要,做人也重要。在工作过程中,人们所理解和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埋头苦干,热心帮助同事,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魅力的人,这才是成功之处。要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58编辑为您精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感悟[5篇]》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科学用好科技评价中的标准尺

 

  3月29日,xx省7个部门联合出台《xx省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改进xx省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措施》明确提出“不把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或主要的评价依据”“不把论文数量多少作为项目申报、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
  在开局起步之年,xx多部门联合出台这个政策举措既是回应广大科技工作者呼声的需要,也是推进xx建设科技强省的需要,更是助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需要。对于科研部门来说,当务之急要吃透把握政策精神,要抓好贯彻落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吃透政策精神。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之后,要积极做好对接,把“指挥棒”和评价标尺逐渐调整到《措施》上来,要主动谋划思考,抓好进一步的细化措施。在降低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评价权重之后,应该把评价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要突出更加科学的衡量标尺,要用好科技评价标尺。不能因为破除了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而就此否定论文数量,或者干脆不再重视论文,导致科技评价无章可循。要正确认识到破除“唯论文”,只是要破除这个“唯”,并非针对论文本身。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科研部门与相关单位,必须要精准把握这个尺度与原则。
  抓好贯彻落实。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也只是一纸空文。打破“唯论文”导向,关键要抓好贯彻落实。因为从全国层面而言,破除“唯论文”讲了很多年,各地也出台了各种政策举措,但从效果上来看,始终不尽如人意,关键就在于落实上出了问题。抓好贯彻落实必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毕竟《措施》更多的是方向性的政策,各部门和各科研单位要结合实际出台具体举措。虽然不再突出强调论文,但科技评价的标准并未降低,科研人员的职称依然存在,在涉及科研人员的薪金、职称晋升、发展前途等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上,必须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新的科技评价标准,建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改进。《措施》的出台只是一个新的“指挥棒”,目的是通过改革科技评价制度,优化科研环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如何用好这个“指挥棒”,既要抓好贯彻落实,更要在贯彻落实中不断修订完善。一方面需要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实践,及时做好交流反馈,一方面则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跟踪研判,要进一步改革涉及科技评价体制的相关措施,细化评价体系。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量子科技发展需要更多善于“搭积木”的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其影响规模可覆盖金融、医药、材料、生物技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现如今,量子计算已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先行。现在量子科技发展正处于“进行时”,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攻关。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要准确把握量子科技领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系统梳理量子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不同领域的人才短板,科学分析量子技术发展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的人才需求,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要在量子科技人才的培育、引进、评价、流动、保障、激励上进行全面优化。如,在人才机制上,要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关部门、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改变以往研究人员受制于项目报审、职称评定、资金划拨等方面不合理、不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弊端,让更多人才能够专注于长期研究,同时获得事业层面精神和物质的合理回报;
在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中,要大力加强量子科技相关人才引进与培养,出台科研人员住房、落户、医疗、入境、出行、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搞科研。
  量子计算是未来巨大的蓝海市场,但我们离着真正的量子计算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级党委要围绕量子科技前沿方向,加强相关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造就一批“创新思维活跃”的优秀青年人才,“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领军人才。瞄准量子科技“卡脖子”风险进行全链条创新,形成和巩固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整体性先发优势,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如今,全球已经迈入“积木式创新”的时代,谁拥有更多善于“搭积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话语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就能以充沛的创新动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凝聚爱国创新伟力 拥抱科技绚丽春天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不仅是科技界的盛事,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全社会掀起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澎湃风潮,凝聚起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强大信心和磅礴伟力。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兴国、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代敢做梦、勤追梦、善造梦的科技工作者。

  2019年共有308个项目(人选)斩获殊荣,各奖项“含金量”十足,彰显了我国科技的强劲动力。自2000年正式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已有33位我国顶尖科学家获得这一最高奖,平均年龄超过80岁。满怀爱国情、高擎报国志,他们上下探索、砥砺奉献;
他们穷且益坚、老当益壮,是追梦科学的“痴人”,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潜海”三十载从零设计核潜艇,填补了我国海基核力量的空白;
曾庆存院士首创半隐式差分法“算天”,为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作出开创性贡献……从0到1,致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创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脊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聚焦“三大攻坚战”,金属材料、轻工、化工、机械、农业等各行业获奖成果彰显绿色发展理念,从污染机制基础研究到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39个农林科技成果登上领奖台,农产品精准检测及精深加工实现新突破,科技扶贫、绿色驱动,实践“两山”理念,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全面发展的底色越来越绿,科技融合的成色越来越足。注重产学研结合,偏重实体经济,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厚积薄发、成果重大,“第一生产力”实践愈加生动丰富,科技与经济的互动更加蓬勃向上。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
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青年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队伍中的生力军。8个国家的10位专家荣获本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合作领域十分广泛,“走出去”与“引进来”良性互动。我国高铁、卫星等科技“名片”,拥抱世界市场的信心越来越足,成为助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动能。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完备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制作了奖章,其获得者坐上主席台并兼任其他奖项颁奖者,奖金额度上调为800万元/人且全部授予获奖人个人,进一步强化了奖励的荣誉性。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让这些“赫赫却无名的英雄”受到追捧,一年年坚持下去,就是无声的示范。涵育共识并践行之,使之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奋斗者的标榜和航向。

  科技创新好比“深蹲助跑,蹲得深爆发力才强,助跑快才能跳得更远”。每一项科技成果背后无数次的论证、试验,都是多少次失败后的推倒重来;
多少个深夜没有流量关注,没有镁光灯和掌声,时时面临苦心孤诣却换不来成功的痛苦煎熬。“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黄旭华院士语),这样的话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他们勇敢、严谨、坚韧,潜心研究、着力原创,坚守科技报国且真心不渝,始终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矢志攻坚。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借用这段《感动中国》栏目颁给黄旭华院士的颁奖词,向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致敬,为祖国科技的每一个春天喝彩!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澎湃科技创新动能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若不自立自强,必有被卡脖子之虞。科技创新是破解当前困境的重要答案,要牢记教导,将科学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着力点、突破点,厚植科技土壤、澎湃创新动能、完善科创生态,努力打造区位科技优势,主动掀起自主创新浪潮,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劲赋能。

  厚植科技土壤,扎根向下,狠抓基础工作。科技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长效支撑,要扎根向下,狠抓人才培育招引工作,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锻造坚实有力的人才队伍。科技不是短时期的阶段任务,而是长期坚持的战略使命,要着眼长效发展,坚持教育为先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理念,将科技理念和创新意识融入到基础教育。同时,人才队伍建设不能依赖“看数字、评指标”,要紧盯现实需求,科学合理招引人才,抛弃“只看学校不看专业”的一刀切式招引,全力改善人才缺口。

  澎湃创新动能,破土向上,紧咬攻坚目标。欲穷千里目,再上一层楼。科技创新重在克服困难,难在突破瓶颈,拥有了科创队伍,还需紧咬重大攻坚目标,积蓄力量、破土向上,为高质量发展打开创新大门。要明确奋斗方向,充分研讨科研难点、痛点,全面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之前的关系,集中优势力量搞攻坚。要激发干事热情,将薪资待遇与创新进度相挂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全面澎湃创新动能。

  完善科创生态,万众一心,补齐发展短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的“独角戏”,只有在各行各业形成科技创新热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要出台多项激励政策,主动保护正当合法的科创成果,鼓励各行各业投身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打造完备产业链条。要持续完善科创生态,聚力突出创新优势,全力补齐科技短板,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让科研付出及时得到汇报,形成“科创推动经济、经济反哺科创”的正向激励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