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守望初心》通过历史革命讲述了我们的初心——争取广大百姓的幸福,打破地主阶级制度,人人享有土地,人人当家作主,此本书的后记,作者表达了十九大报告学习的感悟,从古至今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未变,至始至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表明了此书的诞生源自一颗初心追寻先辈的初心。
此本书的中心线围绕着红军革命的主题延续,通过无数个家庭为革命牺牲的壮举折射出初心力量的强大和红军革命的悲壮。此书主要以采访纪实,锁定贺龙家族及洪家关一带的老百姓,通过“觉醒”、“抗争”、“蒙难”等十三章细腻描述亲情的留恋不舍与家国天下的情怀,红军的英勇执着与红嫂的刚烈不屈在此书中流转,绵绵不息,荡气回肠......
以殷成福家族寻亲为开篇,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在西藏成长,至土匪的消失,寺庙的罗巴喇嘛才敢将他的身世告知于他,兜兜的五角红星让他对家乡的思念不减,即使从未离开过高原,时间的磨练让他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藏族人,但身上的血脉,心里的牵挂让他归乡心切,在回家的路上跪拜、招魂,希望能将一路长征的英烈带回家。殷成福全家八口特批全部出征,死散一半多,为革命生为革命死,如今,终于等到了亲人团结相聚的一天。
春生与阿香、贺文倍和陈小妹、贺士谦和谷珍珍等等夫妻的思念,战争时的等待与支持、团聚时的依依不舍,渲染了红军的英勇,也诠释了红嫂的坚强。刘氏兜头、陈氏兜尸,彰显了跨几个世纪都如出一辙的不屈担当和血性英勇,此书通过几对夫妻的生死分离,渐渐浮现当时洪家关的女人们拉开漫长而艰难的守望。
全文以红嫂在战争中做出的牺牲为主要内容,讴歌红嫂特能扛,特别是湘妹子,用红辣椒的辣抵抗各种艰难险阻,哼着辣椒谣壮胆,烧辣椒驱寒生希望,种辣椒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吃辣椒祛除五毒八病。红嫂不仅能和红军并肩作战,做好后勤工作,还能解决红军的后顾之忧,照顾好老小,让香火延绵,此佳作让大家不仅知晓红军,更加客观了解当时红嫂的特殊贡献。
“不怕女人长得乖,只在火坑歪;
不怕男儿长得丑,要在四方走”,充分表达了当时不把男儿往山赶,不当红军,就会被人视为没出息的思想,“桑植有个贺文常,不怕虎来不怕狼。两把菜刀砍盐局,拉起队伍帮穷人”,彰显了贺龙将军的勇猛,也彰显了人民的爱戴,诠释了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跟着贺龙将军,“桂花开花香喷喷,香过满院香过村。千香万香我不香,单爱我朗当红军。”红嫂的思君之情在民谣中满溢,还有很多民谣一直贯穿着整本书的进展,朗朗上口,脍炙人口。
本书报告文学类的题材,让我们见识了红嫂的伟大,让我们更加充分了解历史,不忘党史,不忘初心,且行且珍惜,重视女性,激发现代女性对新时代的贡献!
【篇二】
《笑着活下去》是一本文辞犀利、个性鲜明的作品集。本书集结了27个小故事,我在书中看到了我学生的影子,他们过着北漂的日子,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磨难,是一场洗礼;
一场伤痛,更是一场觉醒,一场成长!因为走过,累过,哭过,才会成长;
痛苦过,悲伤过,寂寞过,坚持过,才会飞翔,才会笑容灿烂。小故事读起来亲切自然,也畅快淋漓,挺过瘾的。所有故事讲述的这一切都只为告诉人们:人生不易,但请笑着活下去。
用自己的笑容去看待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夺走了你的笑容。人生只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在一天天缩短生命的距离,我们只有用宽容与爱心去拉长生命每一天,学会并懂得去面对现实生活,去面对每一个给予自己痛苦与快乐的时刻,丰富着自己人生的每一天。人生是坎坷的,人生是崎岖的,人生也是快乐的。作者坚信:在人生中只有曲线前进的快乐,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只有珍惜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只有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作者的感悟:“不将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德。”我也有同感。我们这样加倍努力,就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坚韧、更独立、更自由、更坦荡的自己。我们这样全力以赴,就是为了有底气拥抱自己的人生,不必委屈迎合,就是为了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用苟且将就,就为了好梦成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流着泪也要吃饭,被打倒也要重来。我相信,这样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你,一定会和更好的自己撞个满怀,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不是吗?愿每个人都能够一往无前,愿大家始终脚步坚定,能够在面对坎坷的时候坚持初心,不忘使命,即使被打倒也依然热爱生活,认真努力。
余生,愿我们都加倍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只有在布满陡峭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脚跟变的更稳;
人只有在布满荆棘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身体变的不怕伤痕;
人只有在布满危险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战斗力变的无比之强!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灿,每缕清风都会送来惬意的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原野,都会留下不朽的诗篇。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
适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珍惜当下,积极乐观地笑着活好每一天!
【篇三】
温故知新,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效果,更是一种方法、鼓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倡导。就是说:书要反复读,反复读能获得前所未懂、未知的“新知”!
常人读书在“温故”方面往往做得不怎么好,不乐意“炒现饭”!谓之:“饭炒三遍,其味寡淡!”其实很多名家大家都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吕思勉先生介绍他早年读经、史、子,就是第一天读新课程要读五十遍,第二天读三十遍,第三天再读二十遍,每天读书一百遍,这样循环渐进,每篇文章都要读到一百遍。难怪先生成为历史学家、古文学家!
常人读书:求快、贪多,不重“温故知新”。
原因有多种,关键有两点:一是好奇心重;
二是试错浪费。
人心都有好奇的一面,总觉得读新书过瘾,从而养成了追逐新书新观念的习惯,“好读书不求甚解!”书是读了很多,内化了多少?又技能化了多少?仅仅就是多浏览了一些书本,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而已!
还有一些书,要么深奥难懂,要么浅薄无含金量。读书人因为没有“导读”,不知道什么书好,什么书不好,为了求知只好拿了自己十分有限的读书时间去试读,读到一本好书就还想再读一遍,可惜没有时间;
读到一本不好的书或者坏书,也要霸蛮钻研一番,白白浪费大量时间(其实还有金钱,买书对读书人来说并不算“便宜得很”)。
近一年来,调整知识结构,注重多读书,却又是“囫囵吞枣”,食之无味又消化不良。有时候读到一些很好的书,计划要重复读几遍的,结果呢都因为读新书的好奇心强烈把时间占完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温故知新”了!
读书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读书是为了求知,求知在于“学以致用”。
【篇四】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拥有一间大的书房,书房里摆着一排排长长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大人书和小人书,书房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大书桌和一把木椅子,闲暇时分,安然入坐,品茗阅读,神思情往。与成千上万个文人墨客、穷酸寒儒和仁人志士对话交流,在无始无踪的时空里遨游,生活是多么的惬意。
现实生活中,我也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且很快就超越了小时候的梦想。不但是拥有了一间大的书房,而且还有第二间、第三间书房,藏书达数万册。这还不算,还在不停地买书,以至于三间书房都放不下了。太太也对此发出了善意的“警告”,“家中六间住房,你的书房就占用了三间,你还在不停地买书,我看你的书放到哪里去?”对此,我也有了想法。一方面是将那些没有地方放的书,用纸箱将它们装起来,不摆在书架上。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控制自己买书的速度,不是自己最心仪的书坚决不买。可说是这么说,一旦遇到那些虽然不是自己最心仪的书,但看上去品相好,又不可能再版的书,心里总是庠庠的,不买书的念头随即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最后还是买了,不过最好还是避开太太的眼光,否则的话,又要引来她的一番唠叨。我甚至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专门盖一栋楼用来藏书,成立一个私家书院,但这要花费很多钱,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似乎还不具备这种实力,可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书太多,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又不可能新建书房,于是,书归何处?现在成了我家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我也试图想过几个办法,一是采用淘汰法,将复本和品相较差的书淘汰出去,卖给废品店。二是部分捐赠给图书馆。但想来想去这两个办法都不可行。
先说淘汰法。淘汰法是指先根据一定条件和标准,对全部备选方法筛选一遍,把达不到要求的方案淘汰掉,以达到缩小选择范围的目的。书,让世界简单的人变得丰富;
书,让世界喧嚣的人返璞归真。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读书。纸质书籍是文化积累的基本载体,是知识分子一生中所读、所思、所著、所依的生命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所收藏的这些书大部分是古旧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几十年来,自己走南闯北,历尽艰辛,精心从书店、古玩市场、网购以及其他途径得到的,而现在要我从数万册书中,挑出一部分,作为几角钱一斤的废品卖给别人,说实在话这样做心里是很难受的,也是做不到的。先不用说花的价钱如何如何,肯定是比废品贵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单单是自己挑书、买书所花费的精力和体力,也会使我在第一时间打消将书籍当废品卖给废品店的念头。在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精心买来的书却被抛弃,“几毛钱一斤”卖掉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当年的书都是铅印出来的,与当下的胶版印刷质量无法同日而语。那么小的字号,多亏了当年印刷厂的那些工人师傅。但是,旧书的诞生时代,出版界是相当严肃的,各种环节,丝丝入扣,团队合作,严谨正统,责任校对,三番五次,精益求精。所以,极少纰漏,几乎都是浓缩的精华。首先是正版。盗版书勃兴并没有特别长的历史。一般旧书是绝少盗版的,尽可以放心使用,喂养眼睛,滋润心灵,旧书实在是物美价廉,没有电磁辐射,不用消耗电力资源,而且可以反反复复使用,如果不是真心破坏的话,一生也弄不坏,可以说是一次投资终生受益,福及子孙,泽慧后代,堪称仁人君子的首选。其次是书香味浓。现代人讲求所谓的速度效率,以至于减少了许多生产环节,粗制滥造的书籍俯拾皆是,汗牛充栋。真正的旧书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端庄典雅,没有今天书籍的妖媚与风骚,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好。捧读这样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被古典文化浸淫,言谈举止自然潇洒自如,魅力四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品味,审美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循序渐进,步步登高。再次是纯朴端庄大方。就像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农村一样古香古色,自自然然。没有功利化的写作,没有浮躁情绪的宣泄。如涓涓溪流,曲曲弯弯,流经血液,深入灵魂。滋润了我们的思想,纯洁着我们的精神。像绿色食品一样,营养丰富,原汁原味,老少咸宜。古旧书籍本身就像是一位大家闺秀,优雅迷人,顾盼生辉,有内涵,有韵致。她绝不会花里胡哨,不会哗众取宠,不会卖弄噱头,自欺欺人。最后是有价值。旧书既然做工精细,内容充实,插图也必然艺术含量极高,多为名人大腕所做,收藏下来的话,不仅对后人起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效果,说不定书籍本身的价值还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日渐飙升,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闪亮登场,身价百倍。
书籍是无声的教育,润物无声,颐养心灵,对于精神诉求高的人而言,绝对是胜过燕窝灵芝鲍鱼翅的珍馐美味。尽管早些年我对待书籍有点漫不经心,吃饭时洒上饭粒,喝水时滴上水,睡觉时搂在被窝里。但书就是我生活的一个伴儿,人在哪,书在哪。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的气息,有些书页上,还有看书时为主人公的命运流下的一滴滴泪珠的痕迹。当下印刷出来的书好像少女,明艳动人;
过去那些书好像垂暮老人,但很有气质。有的书还带着像我这样的藏书者的体温:当藏书者在阴暗、闷热的书肆中偶然淘得一本久久寻觅的书而欣喜若狂;
当藏书者在为买到一本心爱的书而跑过全市大小书店;
有时为凑齐一本短缺的杂志而高价邮购。书中渗着藏书者他们的汗水,有着他们的心跳,那是藏书者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无事翻翻书时,令我惊异的已经不单是书的内容,书的价钱也成了人们买书藏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的很多书,原始价格大多数都是几毛钱的或者是几元钱的,再看看现在的,都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了。当然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同日而语,精美的装潢,讲究的纸张,书的意义好像不是内容,而是包装了。现在的书店也倒更像是商店,书也像其他流行品一样,一拨一拨地来,一拨一拨地走。永远不走的,是放在最高层,一般无人问津的,被叫做经典的书,所以人们对经典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人人都说好,而人人都不看的书。
再说捐赠给图书馆。赠书是有些讲究的。有些图书馆对赠书形式比较反感。所捐赠图书可以理解为变相处理无甚收藏价值的图书,实质属于折扣较低的有偿捐赠。可能很多图书馆人遇到这类情形。有些赠书是无的放矢,不了解图书馆有关图书捐赠的政策,盲目寄发。有些图书馆明文规定,下列图书不予入藏: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之规定的图书。2.破损图书。3.內有划线、注记、眉批的图书。(若为海內外孤本或为名人批注,则不在此限)4.內容陈旧的图书。5.不成套的图书。6.基本上不具学术参考价值的图书。7.其它不符合本馆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捐赠图书送达图书馆后,图书馆即拥有对该书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图书馆没有将捐赠图书寄还捐赠者的义务;
图书馆有权不知会捐赠者即对不予收藏的图书进行处理,和今后对已入藏的捐赠图书进行剔除。凡属于不予入藏或被从馆藏中剔除的捐赠图书。我想捐赠给图书馆的书,大多数是旧的书,不成套,有的书里面有划线、注记、眉批。这些书的内容是否陈旧,是否有学术价值,还真是难以判断。看到这些条条框框之后,我便打消了捐赠这个念头。
如果是将书捐赠出去,它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它们会孤独地躲在一个角落里,独自落满灰尘,寂寞蚕食着它们,如同蚕食我的心。我知道即使它们摆在家里,我也可能不会经常地去翻它,但我会经常用一种善意的眼光抚摸它们。而没有了眼光抚摸的书,将会衰老破碎到什么地步?或者是书成了最后的贵族,高傲地倨于书架之上,不知道它们自己有没有想过最后的归宿?
前些年,有一位曾经在市图书馆工作过的朋友,造访我的书房,并顺便赠送一套《孙中山文集》给我。当他看到我的藏书之后,发出感叹,“你的藏书档次很高,你这里有很多的书籍是市图书馆没有的。”他接着又说“我们赠送给你的书,是你高抬了我们,书放在你的书房是一个很好的归属。”他说这些话时,我最初以为是客套话,是讨好我的话。但从他说话时严肃认真的表情来看,是发自他内心的感慨,更何况他的身份、地位比较高,也没有必要来讨好我。我说这些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只是说在别人心目中,书放在我的书房里要比放在图书馆好。但是我并没有这么认为,图书馆藏书与私人藏书各有千秋,不能说是谁比谁好。我看过当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藏书家写的一篇文章,说他百年之后也不会把其价值连城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他认为私人藏书要好过图书馆藏书。比如天一阁的藏书就远比许多图书馆的藏书丰富,而且档次也高。
对于读书人来说,藏书也是为了读书。读书犹如一场旅行,一场心灵与精神上的旅行。在书中你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放空自己的思绪,任意流淌。只有当一颗心完全沉浸在这些书香文集时,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贫乏,笔端是多么羞涩。这些文字食粮,虽然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自己。在日积月累中,升华我们的思想,滋养我们的内涵。
记得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说过:“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有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有故障的机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充实圆满而感快乐,如果你能真正享受这些书的话。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辨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但五六本精彩的故事,再加上一个热水袋,却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严重的感冒。”毛姆喜欢读书,他读了很多的书,读书使其在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树。他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短篇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最快乐的阅读时光,是小时候什么也不懂的时候。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小人书、红色经典小说以及其他书籍,一见到便会忘情地读,尽管有时候读了也白读。很多书只有印象,具体的全忘了。有趣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不知道的是艺术技巧,思想价值。就像吃东西,吃就是吃,从没想到过吃下多少大卡,多少维生素,脂肪含量有多少,多少蛋白质之类,那样吃是明白了,也就无趣了。稀里胡涂地吃饭,没妨碍我长大成人。稀里胡涂看书,也自然让人受益。如果阅读永远是无功利的,那是一种幸福。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些书,就是这种感觉。长大以后,我自以为是一个在书海里撑篙漫朔的行人。有点滴闲适就愿意拿起书,让时间偷偷从书缝间溜走。纵然达不到林语堂想在书房天花板上撞一盏佛教油灯笼的读书意境,却也乐于与书相伴,“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其实,人们在成人之后的种种兴趣都与小时候的阅读经历有关。我读过一些天文地理的科普书籍,让我对天空充满向往,想像着每一个星星的故事,每一片云彩的美丽,结果走在大地上有时候还会摔跟头。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人生不同阶段读过的不同的书,就是对时间的纪录。
说实话,我在买书的时候从没想到对书的后事的安排,也料不到世事变迁,让原先可以作为传世之宝的书,很快被新媒介所取代。现在似乎快要成了一个不需要纸制书的时代,不单独是书,除了电脑手机,不知道人们还需要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似乎已经没有人再需要书了。所有书可以提供给他们的东西,电脑上的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满足了。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人们对于书也变得如此功利,在当下的环境中,许多人已经认为读任何一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书,都是对生命的浪费。他们喜欢读电子书,电子书创造了不老的奇迹,但也失去了生命的质感。我们抚摸纸质书的时候,书会变脏,变旧,会折损,会卷边,会字迹模糊。会在岁月沧桑中,像人一样衰老脆弱。电子书不论多少人看过,读过,都风过无痕崭新如故。电子书虽然让人再没有了书归何处的烦恼,但让人难以找到纸制书的感觉,因为它们永远也没有书香味。
不管社会发展如何变化,书籍在人类社会里,仍然是最好的介质,最坚固的桥梁。互联网的时代里,书籍的力量依然伟大,无可取代。读书人也好,藏书人也罢,书多了放何处,自由选择,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不要让书长期尘封在书柜里,更不要让融汇着人类智慧的书轻易变为纸浆,要让每一本书继续发出它们的光与热,让它们照亮人生的道路,温暖人类的心灵。继往开来才是发展的正道。尊重传统,汲取传统里的精华,这也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修养。
【篇五】
爱,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追求。古往今来,多少人用生活乃至生命在时空里诠释着它。是的,生活中如果没有爱,那与行尸走肉无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爱是沉重的,因为道德的缺失,让爱的价值在充满铜臭的环境里显得弥足珍贵。米豆的“一位护士写给人类灵魂的情书”——《惟有爱》一书,好似给在迷雾中行走人们看到了一缕阳光。
《惟有爱》是日记体。它显得真切、自然,能使读者感觉到作者创作时跳动的脉搏,生活中爱的深沉。品读完该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爱的教育》这本日记体小说。它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伟大之作。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安利柯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主人公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
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
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过,《惟有爱》与《爱的教育》不同。前者是作者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真实的记录,而后者则是作者虚构的故事;
前者的爱,是对病人、家人、恋人、亲人、友人的爱,也有时候的被人爱,这种爱好像是一棵大树,荫及旁人,后者则是受人爱,受到父母、同学、老师的爱,就如一棵小树,接受阳光雨露;
前者毕其前半生写成;
而后者十年心血著就。
艺术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艺术的真实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刻出我们所熟悉的现实,而应该用“那一个”来洞察、精准地描摹出“爱”这一感人的字眼里细微可感的陌生,像捅破蒙住感官经验的窗户纸。有人说:
“太阳底下确无新事,但讲故事的人却每每不同”。
我是认同这一说法的。在文学流派里,有自然主义一派。纯自然的描述,除纪实文学外,艺术的必须加工。文学既是文字对经验世界的编织与构造,或许要更加超越现实一步——所谓生命书写。至于“爱”的表述,无论是纪实性还是艺术性的作品,点点滴滴,在字里行间跳跃,打动读者,吸引读者。也正因为是感人的爱,才会给人们留下令人惊艳的不一样的样本去让人体会。
诚然,人们在阅读时难免要在遇到或这或那爱的情境时,就会娴熟地调动自己感官的敏锐,捕捉生活中爱的信号,润物细无声,最终让爱书写,反哺生活,体验自身。而生活在当下人们,便应更加地珍惜爱,爱别人抑或被别人爱。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不是说过:“爱别人是幸福的,被别人爱也是幸福的”吗?勿庸讳言,无论是谁,熟悉的,不熟悉的,我想,米豆都是幸福的,因为在《惟有爱》中,在生活中,这个被她先生李教授亲昵地称之为“妹砣”的沩水边长大,资江边工作的江南女子,是快乐而幸福的。
生活是复杂的,唯有爱不变。尽管不同的人对生活理解不同,对爱的感同身受是不变的。日记里“我”对即将辞世的病人也罢,对一般病号也罢,对同事、对女儿、对父母、对爱人、对朋友也罢,她的爱纤尘不染,如水晶般透明。虽然,护士工作平凡,但平凡中透着伟大。一点一滴,一人一事,俱往矣,如此而已。
人世间的感情是可以超越时光与对生命的限制的,想必多数作家对此笃信不疑。自古以来,爱作为文学表现的主题是永恒的。文学的震撼力也来自于它能书写个体的情感和群体的情绪,不论是直抒胸臆的浪漫派作家,还是沉郁深邃的现实主义作家,书写爱的交响曲成为不少作家的选择。
生活和工作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用爱去对待,就能放射出感人的爱的能量。日记里对姜爹的护理,仅仅的一首《刘海砍樵》的歌,倾注的是细心入微的关怀与爱。在身患绝症病入膏肓疼痛难忍的患者心里,唱戏可能减轻痛苦,那首歌虽然是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嘴里唱出,哪怕是五音不全,可他自己认为是天籁之音,有白衣天使这个听众的肯定,知音难觅。怪不得古有伯牙摔琴,仰天长叹之举。当人们慨叹病魔的无情时,理解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干枯的心田,让人舒心。这不:“小刘海呀,在茅棚哪……”一曲,老人得到了满足,是爱让他得到了满足。物理的距离容易跨越,而人心里的距离往往容易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作为护士与病人,心里距离的跨越是需要用爱来搭建彼此信任的桥梁,获得彼此的认同与相信,这是难能可贵的。
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主要写了一个情字。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她善良果断却又刁蛮任性,坚强自立却又苦闷沉沦,
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热爱生命却又悲观绝望,想爱又不敢爱。《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米豆是一个敢于追求爱的人。她不像莎菲,她生活在新社会,接受的是新思想。她敢爱敢恨。《惟有爱》中,日记里有较大篇幅描写“我”与先生“小李子”的爱。
如果说爱病人是悄无声息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她对“小李子”的爱,可以说是轰轰烈烈黄钟大吕,义无反顾。“我”与前夫互相祝福微笑分手后,有过“淡淡地哀愁”,有过泪水,有过苦闷,有过阴霾。当开朗、坦诚、豪爽的“情圣”实习医生“小李子”闯入她的生活以后,资江边、宿舍里、病房中,朋友家,纵然心有千千结,芳心终于被“小李子坏蛋”擒获。渴望爱的干凅心田,就像夏日的田野,一场甘霖让爱的种子萌芽,生长。可是“小李子”比“我”大。人们玩笑:女大三抱金砖。“我”却是“小李子”面前的几砣金砖。世俗的镣铐,好似一把无形的利刃。好个“我”:世俗与我何干。[9]颇有一点大义凛然的巾帼之举。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屈服于世俗,向世俗挑战。
也许,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一个小女子的她于爱恨情仇上对待两段感情的根由。
米豆爱朋友。日记里那个叫诗泉的,在她的日记里经常出现。从诗泉到医院当护工,到诗泉自己开小店,再到她结婚生子,迁入城市落地生根,这个农村姑娘是她这个城市有工作的人的好闺蜜。她们有同样的爱好——文学,有同样的性格——温柔,有同样的特征——爱笑。她们共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为爱,为生活,为各自心里的小秘密以及其它的一切。这是让人羡慕的。不是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嘛。要知道,知己之树之所以常青,它是需要爱的浇灌。日记中记载的朋友、人和事很多,有文坛的东荡子、旦哥、同事向雷君、护士长等,当然还有秀丽、宋妈……有的出现得多,有的出现得就如流星一般。
《惟有爱》是日记体。日记的最大好处是有意义的人、事、物、情、理都可入文。可以有题目,也可以没有;
而且,这种文体还能省却过渡段,有助于增加文章的张力;
其中的日期还可以间接渲染环境,天气还可以映衬心情。同时“我”的出现,就很容易使受众与作者感情上产生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不论任何人,都有这段似曾相识的经历或者熟悉的经历。文章经过作者的加工、写作,更具可读性、思想性、审美性。几则日记之间,内容相互关联,中间无需叙述的语言连接,情节的发展暗含于日记的内容之中。虽然有时前几则日记表面上没有关系,直到后面几则或者是最后一则,才使前面几则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日记发生了联系。米豆很会驾驭文字,200多万字的日记,精炼成37万字的作品,用“爱”这根线把很多人和事,就如珍珠一样串起来,既符合情理,又有故事性,跌宕起伏,避免了琐碎与乏味。
其实,作品中作者很少用“爱”这个字眼,只是让读者感悟到这个“爱”字流淌在字里行间。正如李敖先生回答记者访问有人说他是自由主义者一样。他说自由主义那个定位词汇,或者那个范畴可能太狭窄,不能够完整地涵盖我们。像孔子谈的、《论语》里面谈的仁一样,我们今天看不到《论语》,孔子给仁字带来定义没,没有,他不给仁字下定义。真正了解这个仁字,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他用各种故事和词汇来给它包围,事实上我觉得这样子是最好的,因为你可能确切地把一个形象写出来的时候会有遗漏,会有语病。李敖不愧是大师,说得多好。文学作品赤裸裸将某个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出来,是有些大煞风景。正如一个美女,也需要漂亮的服饰打扮。《惟有爱》里就是用那一篇篇日记一件件小事将对病人、家人、恋人、友人的爱体现出来,即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
米豆是湖南女子作家群中比较活跃的一个,也是创作丰收的一个。她公开出版过长篇小说《卓梦》,散文集《秋水冰心》、《情》等。作为湖南省重点扶助的长篇作品《惟有爱》,值得一读。光是作品副标题“一位护士写给人类灵魂的情书”就会让人震撼。
【篇六】
看完毕淑敏老师的《温柔就是能够对抗世间所有的坚硬》,浅浅的笑意依旧挂在唇边,掩卷长思,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忍不住想对毕淑敏老师说几句话。
毕老师是大作家,是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除了写作,肯定还要出席各类活动,一定是个忙碌的人,当然是没有时间接见我的,我也不可能有当面诉说我读她书后的感想,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自说自话了,相当于阅读心得吧。
《温柔就是能够对抗世间所有的坚硬》这本书,虽然是毕老师写的散文随笔,但却不难看出,毕老师是一个特别擅长讲故事的人。如果毕老师看到我这样说,估计是会不悦的,因为说一个作家会讲故事,这能是夸奖吗?的确,作家都会讲故事,但未必都会讲好故事,或者说讲好的故事。我觉得这本文集里,毕老师讲的有些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能够打动人心,属于好故事。
就如那个在集市上写“福”字的小女孩,当她把自己写的一个金色的“福”字,送给那个没有钱、却又极想得到“福”字的贫穷老奶奶时,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虽然微弱,但却一直闪烁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上空。我相信,那一点点的星光,终究会渐渐地更加明亮起来。
爱有千万种,最伟大的一定是来自于母爱。一个从小看到虫子就会恐惧的女子,看到同学吓唬她而夹在书中的类似于毛毛虫的杨花坠儿会晕死过去的女子,当她看到小小的女儿手中拿着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时,她会是什么反映你能够想象吗?为了女儿不再像她一样对虫子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她告诉自己不能晕倒,不能尖叫,而是小心翼翼地从女儿手中接过来那只虫子。当她看到女儿看着她时,她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和女儿一起欣赏,一边给女儿讲虫子的基本常识,一边缓缓地把虫子放在地上,看着它慢慢地爬走,这才发现自己全身已经被冷汗湿透了。我不禁向这位普通却又伟大的母亲致敬,她用母爱斩断了这根可能会遗传下去的恐惧链条,她保护了女儿幼小的心灵,根治了心理医生也未能治好自己的恐惧症。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毕老师的文笔非常细腻,捕捉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人与事,却能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这世间,还有比这更美好的情感吗?!
这本文集里有几篇文章,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某些角落,了解了生活残忍的一面。尽管是在暖气十足的房间里,依然感受到丝丝的寒意袭人。这两篇文章是《费城被阉割的女人》和《为什么是我》,讲的是女性患者在得了疾病后,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事情真相被切除代表女性功能特征的一些器官后,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身体、心理的变化给女性患者带来的痛苦与挣扎。这两篇文章让我感到非常的震惊,同时觉得这样有份量、有爱心的文字,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宣传和扩散,应该让天下所有的女人、男人,尤其是医生看到,如果遇到这些器官切除手术的时候,医生应尽职尽责,告知患者及家属事情的真相,让他们在明了真相的基础上,慎重地做出抉择。
同时,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何等的重要。其实,不管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好它,就如鸡汤文章里说的那样,身体是“1”,爱情、金钱、权力等全是“0”,如果“1”没有了,再多的“0”也只能是零,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很简单的道理,行动起来却并不容易。知易行难,一向是人类的软肋。
这本文集里除了极少数沉重话题的文章,多数文章还是轻松诙谐的。毕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文笔简洁流畅,谈笑风生间,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她写爱情、写婚姻、写家庭,写男人、写女人、写小孩子,各式各样的人物,在她的笔下,都是那么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极具立体感,仿佛就是你身边的人。
她写性别按钮,让你觉得她极富有想象力,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她写全职主夫的从容与真性情,她告诉女人有成千上万的丈夫可选,不要因为心目中的唯一而错失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她郑重其事地论证晚饭后谁来洗碗的真相……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她的一些观点和认知,但却忍不住为她的睿智与才华喝彩。
从毕淑敏老师《温柔就是能够对抗世间所有的坚硬》这本文集里,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一个有智慧女子的风采与素养,一个人性善良、通透单纯的女人形象。
温柔,是女人的重要特质之一,作者就是想要告诉我们,用女人身上天生的特质,来化解这个世界的纷扰,这也正如圣雄甘地所说,“用温柔的方式可以震撼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