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初二以家乡风俗为专题作文(2023年)

时间:2023-07-08 16:21:01 来源:以智范文网

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初二以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以家乡风俗为专题作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初二以家乡风俗为专题作文(2023年)

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1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我的家乡,这一天,人们会祭祖、上坟点灯、拜祖先……但最热闹的要属“迎龙灯”了。

元宵节甚至比大年初一还热闹。当夜幕降临之时,各个村庄就伴随着锣鼓声沸腾起来了。一阵响亮的锣鼓声远远传来,代表“迎龙灯”的队伍就要来了。果不其然,一盏点着蜡烛的竹灯先冒了出来,一长队的锣鼓手跟在后面,依然在“咚咚锵”地作着喜庆的伴奏,接着是一条威武的长龙。龙头是最重要的部分:只见这条龙的龙头栩栩如生,它张着鲜红的大嘴,嘴里点上了一盏灯,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旁边用红色、绿色画了许多瑞云。龙头顶上有一个龙冠,上面缀着一朵洁白的白云,上面画着当年的生肖。龙冠的顶上站着一只云鹤,它活灵活现,浑身的白羽毛,用布条装贴的,口上一抹鲜艳的红更是惊艳。龙头上画着绿色的鳞片,显得威武高昂。龙鹤相伴,更是别具一格。龙头后面则跟着几百个龙节,每个部位都点上了蜡烛或灯,用竹子相接起来,最后是龙的尾巴,这样便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村里每户人家都会派出一个人抬龙节。龙头,则由一年中添了男丁的人家抬,为了讨一个好兆头。

看,龙开始舞动了。它跟着龙珠灵活地摇摆,一会儿高高抬起,一会儿俯下龙首,飞快地追随龙珠。举龙珠的长者走着台步,绕到了广场中央,长龙随之围绕,首尾相接。不一会儿,便“盘”了起来,龙头高仰着,凝视着耀眼洁白的龙珠。龙节龙尾还飞快地绕着圈,举着的人们喘着粗气,飞快地奔跑着,但脸上却扬着愉快的笑容。“砰”,一支烟花冲破云霄,整条龙盘成了一个紧紧的小圈,驻足凝望。“锵——”一声锣起,邻村的龙灯也加入了进来。两条龙盘绕在一起,龙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壮观,盘旋得令人眼花缭乱,分不清哪儿是龙首,哪儿是龙尾。“砰砰砰”,五彩的烟花,拨开了云雾,双龙共望明珠,共望明月,共望新年新希望。

在鞭炮声中,妈妈拉着我的手,从龙灯头的下方钻了过去。我不解地询问了妈妈,妈妈笑着说:“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迎龙灯,代表前一年的结束,也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大家会借龙灯,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迎龙灯也是为了增加各村村民之间的交流,让关系更融洽。”“那为什么要钻龙头呢?”“这也是为了讨个彩头,为保佑小孩子身体健康,平安长大!”哇!迎龙灯还有这么多意义!

“嘀——咣咣锵”,锣鼓合着唢呐一同奏起,龙灯飞向了下一个村,下一个镇,飞向了下一个元宵节。于是,元宵节噼里啪啦热闹地离去了。

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2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有特色。说起老家晓阳,最出名的风俗应该就是晓阳神戏透天光了吧。

每年的六月初一起至初六,太后宫厅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出出民众们喜闻乐见的戏在这里上演,这一风俗从何而来呢?听外公说,相传,晓阳姓谢人的祖宗叫谢七公,当时官拜提刑,因不满奸臣当道,赋诗讽喻,结果被佞人告密,遭到朝廷通缉。谢七公被迫举家逃难,船至东海时,突发险情,谢七公等人眼看就要葬身海底,万分危急时刻,他连忙跪地,拜天拜地拜神明,祈求逢凶化吉,并许愿若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安家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年景,每年六月请戏班演戏来谢劳。话音刚落,天空出现一片彩云,五显灵官长生大帝显灵,海上立刻风平浪静,谢七公等人得救了。谢七公回晓阳后着手筹建大帝宫,为救他的神明雕塑像,接着开始演戏,并规定每年六月初一开始,最后一天还要演到天亮,几百年来年年如此,场面煞是热闹。渐渐地晓阳神戏透天光就在方圆几百里流传开来了。

演神戏时节恰逢暑假。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前往。远远的就听到敲锣打鼓声,走近一看,着实热闹,目光顿时被台上所吸引。演员粉墨登场,在唢呐、二胡、锣鼓等乐器伴奏下,唱腔悦耳,或高昂激越,或朴实粗犷,或柔嫩细腻。脚下的步伐时而铿锵有力、有板有眼;时而轻快灵活,一纵身就是连续的好几个跟斗;时而细碎柔婉放眼台下,男女老少一排又一排坐着。瞧,中间的那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手里的扇子正轻轻扇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和着节拍,看得津津有味。看他的样子一定就是听得懂唱词的老戏迷。前面的那位阿姨是不是没专心看,头怎么不断来回动?当我的头跟着她移动时,瞬间明白了,原来她在对照着字幕看呢。那边还有人交头接耳,一定是热心村民在给身边看不懂的那位解说。台下最后的正中间供着五显灵官长生大帝和谢氏祖先的神像,与戏台正呼应,整个戏台尽收眼底。神像前摆着三牲、水果、茶酒等各式供品,点着许多香,许多大蜡烛,村民们以此来祈求神明保佑他添丁发财,幸福安康。

随着又一声的礼炮响起,戏也就演到了高潮。丰富的唱腔,如同风过后的桃花,亦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深深地打动着村民们的心。直到曲终收钹,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太后宫厅。

离家三千里,别是一乡风。我有晓阳神戏透天光,你呢?

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3

我的老家在衢州江山的一个小村庄,每逢春节,在腊月前后家家户户都会杀头年猪来宴请亲朋好友吃一顿年夜饭,热闹一番!这可是村里流传已久的风俗习惯。

那天,天才刚朦朦亮,就听见外面“嗷嗷嗷嗷”的猪叫声,十分洪亮!爸爸说:“爷爷跟师傅们在杀年猪了……“。不等爸爸说完,我“噌”一下就起来了,迫不及待的跑到楼下去观看难得一见的的杀年猪。只见爷爷用一根长长的钩子钩住猪的嘴巴,几个伯伯手脚麻利的帮忙捉住猪腿或拎着猪耳朵往宽大的木板上抬。这时猪拼命地挣扎,叫声震耳欲聋。爷爷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叫的好,猪的叫声越大越响亮,来年就越大吉大利,大家伙按紧啦,准备开杀了!”

爷爷拿起一把尖刀捅进猪下巴,直到刀子都没了。然后只见血喷了出来,流进木盆里。我说:“这血可以做猪血豆腐吗?”爷爷说:“等下就凝固成豆腐了,这可是我们农村里一道很美味的食材呢”。不一会儿活泼乱跳的年猪就躺在木板上一动不动等着被除毛了。这时爷爷拿来了香烛纸钱,叩头敬土地神,把纸钱焚烧后再放上三个响炮,完成祭天地的仪式以保佑来年平安兴旺。

接下来就是除毛了。爷爷说除毛第一步就是先吹气。只见爷爷先从猪腿开了个口子往里面吹气了,一会儿猪变成圆滚滚的了。奶奶提过来烧开了的水,往猪上面一遍遍地淋,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吧!。过了一会儿,伯伯就用一块铁片用力地刮了起来。没多久肥猪就变成白白胖胖的了。

爷爷先把猪头割下来,然后和伯伯一起用钩子把猪身子挂在架子上。这时我问爷爷:“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呢?”爷爷说:“当然是把肚子破开,收拾里面好吃的东西。”过年前的天气很冷,可是爷爷和伯伯他们忙得热火朝天,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在爷爷和伯伯的配合下很快就看到猪腿、猪心肝、肠子等都一一分类捆好挂在架子上了。最后把肉分成两半,摆到木板上。这时爷爷喊伯伯拿称来,伯伯找来了长长的木杆秤,一二三合力抬起来,爷爷负责不断的往后挪秤砣,笑呵呵的说:“这猪长的真不错,几乎一天一斤半的长呢!”这样杀年猪的隆重仪式就基本完成了。

厨房里传来阵阵“笃笃”的切菜声,飘出阵阵的香气,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都上桌了,大家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吃个满饱,喝个痛快,席间,听着大人们回忆往事,说着眼下的好日子,笑声阵阵。

这份热闹应该是农村人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从上辈传来,也会一直传下去。

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4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一听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屈原,就会想到端午节。这个节日就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死,为了纪念他而成立的。而我们家乡,有这样的端午节习俗。

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当清明节时,就有包粽子的提前准备――做咸鸭蛋。首先,我和外公到农田里去找黄泥巴。外公看中了一块好地方,叫上我一起用锄头和铲子来挖。挖好了,便放在拿来的篮子里。外公一个大扁担,我一个小扁担,篮子里放着黄泥巴,高兴地回了家。在我们挖黄泥巴时,外婆已经将拿来的鸭蛋洗干净,拿出来一个铁盆。我们回来后,外婆就将泥巴里放点水,放入盐,搅和搅和,又将鸭蛋放入特制的咸泥巴滚啊滚,每个地方都沾上了点咸泥巴。又拿来一个瓷罐,将全是泥巴的鸭蛋,放入,封住。大功告成!

接下来是腌猪肉,这个比咸鸭蛋简单多了。胶浆,酱油等材料准备好放入盆中,将猪肉放入封住就好了。最后我与外婆去池塘边摘芦苇叶。外婆说,要选那种绿的长的,再收集一些短的。我们将这些芦苇叶拿回家,外婆将它们串在一起,放在高架上晒。等到包粽子要用时,就只要放在水里煮了,放在水盆里面就行了。好了,现在就是万事俱备,静等端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端午节那天到了。我和外婆拿来新鲜的糯米放入水中,又将芦苇叶煮煮,放入清水里,从盆里拿出猪肉,陶瓷罐里拿出咸鸭蛋,找来许多质量非常好的棉线;开始包粽子啦!我当然是不会包的,只能先看外婆包。只见外婆将粽子叶卷啊卷,卷成一个锥形放入糯米,又将粗的那头放入咸鸭蛋或猪肉,再拿一片粽叶,将它封口,用棉线用力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也装模作样地学起了做粽子,做着做着……嗯,这是怎么做的来着?又转过去看外婆,哦,原来是这样子做的。经过我的一番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四不像”。不过,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接着,外婆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中,倒入水,蒸。过了好长时间,外婆拿出一个又有猪肉,又有蛋黄的粽子放到我手上,说:“这是个蛋黄咸肉粽。”哦?我将信将疑的拿了起来,拉开棉线,掀开粽叶,闻了闻,真香!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好吃;怪不得别人在端午节的时候总要让外婆去包粽子,原来她包着粽子,这么好吃。蛋黄咸咸的,非常的好吃,猪肉嫩嫩的,也非常的好吃。我不禁连吃三个。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包粽子。

初二以家乡的风俗为专题的作文5

大年初一,春节之际。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遥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气息。可是,小区里,除了门口的对联、红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风俗。记得那时,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谁也不会赖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就开始准备放开门炮仗。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开门炮仗呀?”爸爸笑着说:“开门炮仗,就是开门大吉,驱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来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开门炮仗呢!还说要比一比:看谁家的炮仗品种多,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

我们家准备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几十响,最多的几万响,一捆一捆的,用红纸包着,还有很多成盒的礼花。一个人拿不动,我们就两个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们谁都不敢放,大人们也不让我们放。爸爸出来了,把一捆炮仗打开,我们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几米。“要放开门炮仗了!”在爸爸的喊声中,姐姐赶紧拉着我,跑得远远的,姐姐还用双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的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就是这样来的吧?接着,我们小孩上阵了,放小鞭的,放礼花的,放窜天猴的,放二踢脚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顷刻之间,满地都是红色的外壳纸,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爸爸说这叫“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开门炮仗,上古时代,就有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用以驱逐瘟神的传说。烟花鞭炮,起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中国的烟花鞭炮,花样各异,品种繁多,质量过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呢!成捆的、几万响的开门炮仗,气势雄伟,响声震天,更是抢手货。如今的开门炮仗,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仗”,意为喜庆,以图吉利。

随着环保的呼声,烟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禁放。但是,这并不会阻挡我们对新年充满美好的祈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热闹的开门炮仗声,永远一声声地响在街头,响在胡同,响在我心,响在你心,响在我们童年时美好的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