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提到“师德建设”这个命题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将目光投向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觉得“师德”就是对教师这类全体的道德要求,诚然,这种理解并非错误,但实际上却并不全面,因为“师德”所要求的对象是教师,但并不是属于社会公民这个身份的教师,那种所属的应该是社会公德,所以“师德”二字所限定就是教师面对学生时所应具有的道德情操,这与其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公德有关系,但比之则要求得更高、更有针对性,因为“师德”建设的程度关系着属于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师魂”是否会存在。
关键词:师德;素养;师魂
一、学“艺”先学德
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之下,属于教师个人的道德建设确实是首当其冲需要在意的问题,在电视剧《打狗棍》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学艺先学德”,而这也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古代选人才所采用的“察举制”就是一个典型体现,即使在现代,不管是在读书阶段还是进入各个工作领域,德行也都是一个重要参考。就如踏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之前的各种考察也都在检测身为教师是否具有师德与奉献精神一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并不仅限于学习教学技能与知识,还包括道德素养的学习与不断提升,师德的建设不应当只停留在教师踏上三尺讲台之初,而应当充斥在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让“终身学习”既是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又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指引。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言:“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学艺先学德”这句话之于教师而言,所指的就是教师教学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双方平衡,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倘若他没有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那不止他所具有的教学水平不能得以充分发挥,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应对方法应当在于教师自身思想建设,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所有人都会接受思想与道德的考核,这就已经是在发出一种讯号:希望想要成为教师的人能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与投身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所以“师德”建设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思想与觉悟,但这一点对于现实情况而言又确实不好把控,我们可以期望每一位教师对待学生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却不能保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否会有变化,所以在对教师对自身道德修养提出要求的同时,还应当以学生、家长的监督、德才兼备教师的表彰等形式对其施以外力的辅助,使得教师在工作之中能时刻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二、无灵魂不团队
针对某一方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作为个体而存在,一位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能影响到他所任教的班级,但对于整个教育领域,或者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师同样是一个团队,整体“师德”的建设需要个体与团队的共同努力。
就以本校为例,“师德”建设确实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因为只有一个团队具有灵魂,那团队的氛围才能是积极向上的,从而才能在影响着每一位成员的同时还能追寻更高的发展,所以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体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面对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培育这一项工作,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都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紧跟党和政府的步伐,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教师队伍之中,党员教师严格要求自身,以党员带动群众,让每一位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思想等指导思想的学习时都能严肃认真、积极思考并反省自身,用思想“武装”自己,为教师队伍创设正能量的思想氛围。
在此之外还可以对教师进行文化熏陶与榜样教育,文化熏陶就是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比如鼓励教师一通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付出意识,还有“传道授业解惑”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为师态度等等都可以是对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优秀思想。而至于榜样教育,其作用就更加直观了,前有如孔子一般先秦时期的教育家所拥有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后有如感动中国的教师支月英一般扎根身上、无私奉献的榜样,再加上对本校内部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的表彰,这些榜样都可以成为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建设的动力。
思想、文化、榜样还有多种形式的“多管齐下”使得教师对于这个教育教学团队更加具有归属感,氛围一旦形成,那整个教师队伍就容易形成互相鼓励、互相鼓励、互相监督的良性循环,团队有了正能量的灵魂,“师德”建设自然能得以发展。
三、一切为了学生
前两个问题还是更多地在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但属于教师的“师德”与属于社会公民的“社会公德”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在于有没有学生的参与,“师德”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多地体现着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六项要求。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而这六点抛开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考虑落实到具体的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可以概括为对学生学习的关心与对学生學习外综合素质发展的关系两部分,“师德”的建设看似与第二部分的联系更加紧密,实际上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也一样有内在联系,所以“师德”建设其实是囊括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也因此我们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态度。
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层面,教师不但需要认真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更应该具有谦虚、谨慎的为师态度,教师的知识与阅历虽然在整体上高于学生,但这并不代表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就如韩愈在《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言的那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清醒,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而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在意依然不能减少,甚至需要更加细化,比如以长辈的身份对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的关心,当学生因为身体不适或者情绪不好等原因无法投入学习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他们提供适时的关心与帮助,让学生体会到爱的存在。再比如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对待学生做到诚实守诺、公平公正、诲人不倦,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超高的自制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会引导,将教育融汇在与学生日常相处的点滴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帮助与支持。
总而言之,“师德”不是存在于文件、报告、论文中的口号,孙中山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是国家建设发展的根,而教师的道德与素质则与新一代人才的培育密不可分,因此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学校的德育建设,从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德”建设都是充斥在各个环节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各方面弘扬高尚师德,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