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疫情的爆发,给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努力克服疫情造成的影响,狠抓扶贫政策落实,保证群众复工复产、保证群众就业渠道,增强“造血”能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职能,树牢问题导向,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靠前监督,一线监督,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态度,将监督覆盖到脱贫攻坚的每一个角落,确保脱贫工作如期、保质、扎实完成。
以监督保证脱贫攻坚一鼓作气。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脱贫攻坚在2020年冲刺的关键阶段,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作风监督,使广大扶贫干部克服懈怠思想,积极投入工作,同时,面对目前疫情带来的困难,扶贫干部更要主动了解贫困群众的就业需求,紧密联系企业,强将结对帮扶力度,让贫困群众尽快复工复产,能够自力更生。
以监督促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纪检检察机关要主动监督,深入到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以全覆盖的监督保障政策的无死角落实。同时着力挖掘扶贫领域违法违纪的问题线索,从严惩处违法违纪行为,以典型案例警示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每一位干部,确保每一项政策落实落地,群众切实享受政策得到实惠。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决战来临之际,在最后的半年时间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实干的担当,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实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篇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说:“今年,实现我们的脱贫目标,还是有把握的。因为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啊,共同富裕。”
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乡镇作为一线的指挥部和战斗堡垒,在脱贫攻坚战中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贫困老百姓能否如期脱贫,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如何做到“扶一把”,作为基层干部,就要做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
要真抓实干,啃下硬骨头。作为基层工作者,首先要强化对民生保障、教育、水利、扶贫、农业等方面的惠农政策学习,其次要密切系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敢做善为,敢于担当,敢于吃苦更甘于奉献,一抓到底。行百里者半九十,攻克“硬骨头”就需精准、有效的补齐短板,克服形式主义、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要真心帮扶,用心办事。带着真情下基层,时刻与联系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一户一户走访建清单,一件一件抓实抓细抓落地,一个一个攻克销账,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帮扶效果。
作为新时代的干部就要自觉把责任扛上肩,发扬钉钉子的执着精神,不完成任务不罢休,不取得实效不收手,全面完成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
【篇三】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表明,齐步“脱贫”已成为社会共识,要走好最后一公里,打通奔赴“小康”生活的最终通道,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础,铺好铺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道路,齐步实现“脱贫”摘帽共奔“小康”生活。
“锲而不舍,励志图强”,齐步走上“脱贫”路。“行百里者半九十。”现阶段是脱贫攻坚关键吃力期,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使出吃奶劲儿,从根源寻找问题,出谋划策鼓足干劲儿、巧劲儿解决难点,啃下硬骨头。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全面脱贫要看齐,不能落下一户一人,要依靠好广大扶贫干部及贫困家庭、贫困人员聚心齐力战胜难点。扶贫干部要做到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农村干,同群众一起干,强化领头作用,使脱贫攻坚事业用好外在推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首先要从贫困群众思想上着手,从基础学习做起,破除“等、靠、要”思想壁垒,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维模式,激发内在动力齐步奋进,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把“输血式”扶贫发展成“造血式”扶贫,齐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和衷共济,举国一致”,齐步走上“小康”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全民要在温饱的基础上建成全面小康,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齐头并进步入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全面小康难点工作在乡镇、在农村,扶贫干部要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小康路上做到不落一名老乡,不仅是在老乡增收上下苦功,还需满足老乡精神层面需求,满足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断丰富精神宣传教育,增加文艺益智活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充分满足老乡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脱贫路上我们同舟共济,小康路上我们相倚为强,前进路上我们共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的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咫尺。广大帮扶干部要继续手捧三颗“真心”,深入到群众中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为人民排忧解困。
手捧一颗坚韧之“心”,越挫越勇
2020年扶贫大考,时间紧、任务重。但在基层帮扶人员中,大多是近几年考入乡镇的年轻干部,很多都没有经历过磨练。面对如此复杂而又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要么出现畏难情绪,要么临阵脱逃。一次次的“大排查”“回头看”,需要帮扶干部脚踩泥泞、风吹日晒,深入贫困户家中,摸清情况;
一张又一张贫困户信息表格,需要加班加点填写上报,让有些刚来时还干劲十足的帮扶干部们,在自嘲“表哥表姐”中磨掉了最初的斗志。
扶贫是根难啃的“硬骨头”,越是前路艰险,帮扶干部越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不能只是把扶贫当作交办到手中的工作,应付了事。只有常怀一颗坚韧的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迎风成长,磨练出百折不挠的斗志,才能真正完成脱贫攻坚“大任”。
手捧一颗关切之“心”,俯下身子
贫困户,大多是老弱病残群体。不少帮扶干部,在探访贫困户的时候,嫌脏嫌臭,不想多了解、多关心,往往只是问候几句后扭头就走,再草草填写帮扶手册,完事大吉。而对于贫困户真正的诉求,却并没有关切。除了简单的缺衣少食,以及硬性的条件,如房子修好没有、庄稼收获没有、入户路修通没有等问题需要了解之外,贫困户的生活细节、精神需求,如吃的药能否买到、是否有创业致富想法、子女有没有经常问候、日子过得开不开心等,却并没有过问。
帮扶,需要帮扶到贫困户的心坎上,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他们当亲人去问候、去关心,摆脱“官架子”思维,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与贫困群众同坐一条石板凳,聊家常、察实情,真正走入他们的生活点滴。只有常怀一颗关切的心,把贫困户的“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工作指标,才能帮助贫困户“脱真贫”。
手捧一颗体贴之“心”,对症下药
在帮扶中,过脑、过心尤为重要。有些帮扶干部眼高手低,凭想象去帮扶,导致出现“夏送冬被、冬送蚊帐”这样毫不动脑的笑话出现,只图一送了之,还照相“作秀”,对贫困户过筋过脉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如果不针对贫困户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等原因因户施策、精准帮扶,不了解群众的所忧所愁,对症下药,那么只会越帮越穷,给脱贫攻坚添乱、添堵。
帮扶干部要真正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到贫困户中去,一片冰心在玉壶,切实了解他们贫困原因,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实际需要,用心思考贫困户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贫困户家中的实际困难。只有常怀一颗体贴的心,引导他们致富,帮助他们主动“造血”,才能避免出现“返贫”,避免“等靠要”思想。
“手捧一颗真心”,帮扶干部要“用心用情”扶贫,牢记“初心使命”,走入贫困户中,发挥“领头羊”作用,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下一番“绣花功夫”,实实在在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在扶贫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五】
近年来,走访慰问贫困户成了很多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精准有序地走访慰问有助于拉进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的距离,掌握贫困户动态信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党员干部在走访时还需要给贫困户送“好礼”,在帮扶措施、惠民政策、扶贫扶志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精准对接的方式稳固全面脱贫根基。
为贫困户送一份帮扶“好礼”,精准调研,提供个性化帮扶措施。一份帮扶“好礼”的前提是能够精准采集贫困户信息,这就对走访调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敢于捅破交流的“窗户纸”,为个性化帮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一方面走访要有“人情味”,以走亲串友的形式带着话题来走访,可结合当下疫情防控等话题,为贫困户送上口罩、消毒水等物品,增进贫困户距离,精准采集信息。二是要对照信息精准提供帮扶,党员干部要根据贫困户的不同家庭情况、住房条件、实际需求,精心挑选适合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例如针对肢体残疾的贫困户提供相应设施改造,方便其日常生活。
为贫困户送一份政策“好礼”,精准落实,打通讲解说明的最后一公里。入户走访的过程,同样也是扶贫政策讲解的过程。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走访之前,首先要“扎实备课”,对自己不理解、不清楚的帮扶政策要虚心请教专业人员,捋清帮扶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内涵,做一个合格的政策宣讲导师。其次要做到“因材施教”,要针对自己帮扶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结合帮扶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最后要做到“课后辅导”,在走访结束后要加强与贫困户的日常联系,在日常工作之余为贫困户“补补课”,让贫困户进一步熟知帮扶政策。
为贫困户送一份自强“好礼”,精准激励,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党员干部在走访的同时,要充分调动贫困户自主奋斗的积极性,为贫困户送一份自强的“好礼”。一是要讲好“脱贫故事”,党员干部可以结合脱贫先进事例,与贫困户分享脱贫致富的创业故事,要补足精神钙质,摒弃“贫穷是宿命,苦熬度一生”的消极想法,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动手,勤劳脱贫。二是搭好“脱贫平台”,很多贫困户渴望自主脱贫,但受限于劳动技能、学历学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自强自立的脱贫路上逐渐掉队。党员干部要结合当地扶贫产业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扶贫公益性岗位等多个平台,让他们放开手脚,树立自强不息、自立不馁的脱贫精神,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