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专项监督工作部署安排和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工作要求,10月16日至18日,省政协副秘书长张效林带队赴临夏州永靖县(贫困县)、兰州市榆中县(脱贫县)的8个乡镇16个贫困村,重点围绕《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落实情况,通过实地调研、随机抽查、巡查暗访、基层座谈、入户走访、查询资料等方式开展专项监督。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形成专项监督报告。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整体情况和典型做法
通过监督,我们认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永靖县和榆中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的重要指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下“绣花功”,啃“硬骨头”,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经过5年连续攻坚,两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截至2018年底,永靖县累计减贫3759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27.26%下降到9.14%。榆中县累计减贫78475人,贫困发生率从21.3%降至1.49%,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各项指标均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2019年4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总的来说,两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一是两县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安排部署、统筹谋划到位。二是各级干部倾心倾力帮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各方协调配合,帮扶力量整合到位。四是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五是着力培养壮大特色产业,产业带贫作用不断凸显。具体做法如下:
(一)靠实责任、完善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永靖县强化“一套责任落实体系”,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任总参谋,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
包乡县级领导任乡镇指挥和驻乡镇指挥,乡镇党政正职分别任常务指挥、副指挥;
驻村工作队队员、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组成村工作队;
包社干部、社长组成社小分队的县乡村社四级指挥作战体系,实行日巡查、周调度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按照“三个一律、三个鼓励”要求,调整优化帮扶力量,把最能吃苦、最能担当、最能战斗的干部和力量充实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三个一律”即新提拔干部一律从扶贫一线产生、县上涉及乡镇的会议一律使用视频会议系统、乡镇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律住乡住村。“三个鼓励”即鼓励住乡住村的干部家属到乡到村探亲,共同参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
鼓励干部“白天在村头、晚上在案头,白天当村长、晚上当局长”,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到脱贫攻坚上;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披红戴花、载入县志。
(二)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产业发展方面:榆中县按照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万亩粮经作物、30万亩中药材、培育69家龙头企业的“52369”产业发展计划,围绕产业为先、龙头引领、农户参与、稳固脱贫的工作目标,成功培育和打造了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马铃薯和规模养殖五大扶贫特色支柱产业。通过资金补助、技术指导、良种推广等措施,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累计帮助14811户、56982人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全县1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因地制宜全部培育了主导产业,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特别是榆中县被评定为全国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成功创建为高原夏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永靖县建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两个产业发展平台,深化“五轮到户项目扶持”,从2015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4亿元,启动实施了产业到户、产业提升、产业稳固、产业持续、产业振兴5轮到户扶持项目,使农户“小田地”“小果园”“小养殖”“小作坊”“小旅游”等小产业有了造血功能,构建形成了“东山百合、西山牛羊、川塬蔬菜、点上果药、全域旅游、户户劳务”的产业格局。
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榆中县按照“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特色种养、“三变+”乡村旅游等方式,落实产业到户补助资金6315万元,将第二、三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74万元入股45家经营主体,为1537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2000元。特别是李家庄成功获批全省首家、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按照“1+3+2+x”(即核心引领区+示范带动区+辐射发展区+择优推广区)的发展模式,分层分批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
(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永靖县采取“四项精神扶贫措施”,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第一,智志双扶。整合资源实施扶智增收培训工程,实现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7016人,有组织输转贫困劳动力4.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亿余元。第二,奖勤罚懒。注重政策的导向性和带动性,建立以奖代补政策机制,对政府有组织输转外出务工满180天以上且收入15000元以上的贫困劳动力,奖补9000元,超过200天的,再一次性奖励1000元;
对赴厦门市翔安区务工满3个月的发放生活补助3000元,满6个月的发放生活补助6000元,满1年及以上的发放生活补助12000元。同时,实行产业奖补政策,按到户项目实施进度兑现奖补资金,加快发展百合、牛羊等到户产业,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第三,正向激励。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组建县级志愿服务队,以理论宣讲“四进”活动为抓手,深化开展“学习宣传、知晓明白、践行落实道德政策法律”活动和“知恩、感恩、报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县乡村理论宣讲全覆盖。大力推行“三议一决策一公开一知晓”工作法,向群众讲清扶贫政策标准,讲清行业部门扶贫措施内容,讲清到户项目申报程序,讲清贫困群众享受的所有惠农政策,让贫困群众心里有一本明白账。第四,真帮实扶。全面加强帮扶干部日常监管,动员帮扶干部在动态管理“一户一策”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户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跟踪监管和验收评估,确保脱贫计划全面落实,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发挥优势、各展所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益探索。省公航旅集团发掘永靖县杨塔乡自然人文历史资源,借助集团公司发展黄河三峡景区炳灵寺旅游业契机,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投入4800万元修建向阳码头至韭滩岭四级公路11.16公里,新建韭滩岭码头1座,彻底打通了旱路游览炳灵石林陆路通道,延伸炳灵石林景区旅游经济效应。依托丹霞地质遗迹,将已脱贫的胜利村打造成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投入498.9万元,实施胜利村游步道改造工程,修建2008级旅游观光步道,将炳灵石林景区与杨塔乡连成一片,真正使胜利村融入炳灵寺景区经济圈。结合巩固提升,在胜利村自驾游基地附近修建示范性农家乐和观光仿古长廊,新建乡村记忆馆,集中展示农耕文化、乡村民宿和古老傩文化等,打造当地群众创收新经济增长极,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旅游经济红利。兰州市公安局作为市直组长单位,立足职能优势,开展公安法制特色扶贫,打造平安乡村建设。在龙泉乡12个村新建乡村警务室12所,建立了驻地派出所、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和各社社长参加的治安联防工作小组,在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警务数据助推精准扶贫、农村治安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便民利民服务、打击涉农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公安机关平安兰州建设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帮助贫困户田学仁老人找回失联21年的儿子,先后在今日头条、省市新闻媒体得到了广泛宣传,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兰州市公安局在全市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考核中,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两县的特色产业主导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特别是百合产业在育种、制种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两县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控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贫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欠账,村容村貌整治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支持永靖县“三区三州”发展资金到位不足,一些村社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不能及时落地实施,影响全县脱贫攻坚进程。另一当面,两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部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还不够,通乡、通村、通组道路沿线美化绿化工作做得还不够,“面貌贫困”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乡村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比较薄弱,精神文明建设缺少带动力强的载体和有效抓手,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方面还需下功夫。
四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措施更加精准,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相对而言,非贫困村、非贫困户享受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较少,一些“边缘户”更是如此。比如,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方面,2018年贫困户每人57740元(包括建房、产业扶持等),非贫困户每人5000元,相差52740元。由于政策差异化较大,导致非贫困户心理失衡,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不高,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三、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建议
一是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当地特色产业。一方面,实施百合优质品种培育工程。建议将两县培育的百合产业上升到省级战略给予大力支持,由省政府相关部门和省农科院联合成立百合优质品种培育团队,强化科技攻关,研究和攻克制约百合产业发展的品种问题,以“工匠精神”做大做强做优百合产业,将两县的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提升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和运营水平。根据合作社的运营管理特点,建立健全合作社风险防控和利益联结机制,将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提前考虑、提前防控、提前化解,努力推动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稳定脱贫和巩固提升工作。对未脱贫县,特别是省市单位帮扶的贫困县,要在坚持完成“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处理好脱贫数量和脱贫质量的关系,实现高质量、示范性退出。对已脱贫县,要注重防范返贫,促进脱贫攻坚成效的可持续性。重点要在巩固和提升上下功夫,建立脱贫攻坚成效巩固监测机制,适时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核查,并及时挖掘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三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要提前谋划,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是在观念上,将干部的认识从脱贫攻坚提升到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注重将乡村振兴的理念融入脱贫攻坚中,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二是在规划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前谋划部署村容村貌整治、乡风文明、乡村旅游、基层治理等工作,形成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合理衔接。三是在政策上,一方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政策的有机衔接,把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措施优先用于支持贫困退出村和脱贫人口,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将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转变,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政策和措施,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保障措施,实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