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2023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本

时间:2023-07-16 19:21:01 来源:以智范文网

2023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通过观看2023年全国两会的直播,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先进性、卓越性,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可靠性。那2023年全国两会观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豆花问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本,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本

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

通过观看2021年全国两会的直播,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先进性、卓越性,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可靠性。那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豆花问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篇一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在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时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

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大到全国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小到个人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每一个关键词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每一项硬举措都将党心民心紧密相连。各级政府应带头读懂做实“两会”中的民生“小事”,敢于担当作为,甘于实干苦干,在新征程中不断创造出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

读懂做实“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的厚民理念。“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什么是共产党的干部?共产党的干部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回望2020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支持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了难关,彰显出了新时代共产党的为民担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惠企利民决策部署,促进人民群众经营有生路、就业有门路、发展有出路。

读懂做实“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便民举措。中国共产党从不缺乏“刀刃向内”的勇气与决心,20xx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就将简政放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进一步转政府职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各级政府应加强服务、阳光、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进涉企涉民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化、实举措,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读懂做实“振兴乡村,做好有效衔接”的惠民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自觉克服松松劲、歇歇脚的心理,继续发扬“三牛”精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农业发展力度,解决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共富裕。

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日里,一起相约“两会”、读懂民生“清单”、做实民生“小事”,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篇二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内蒙古发展谈了很多大问题,新发展理念有之,脱贫攻坚有之,生态环境有之,民族团结有之……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期盼,立足于“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乘着这场“春天盛会”的东风,以绿、红、黄“三色”为底色,讲好“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故事。

以“绿色”谋发展,铺就复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既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始终深植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强化源头治理,注重低碳发展;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山青、水绿、土净的美好家园。

以“红色”凝共识,解密思想之钥。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走好当下路,再上新征程。要不折不扣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将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渗透和贯穿学习教育过程中,坚定走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之路、厚植民族团结发展之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以“黄色”促稳定,奏唱团结之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蒙古族人民同样是炎黄子孙,也是拥有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坚决准确的落实“两个结合”要求,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带头做到“三个尊重”;

要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化文化认同,时刻保持对民族工作的清醒头脑和理论自觉;

要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这场“春天的盛会”,托举着人民的希望、承载着美好期待,奏唱着时代的乐章、凝聚着奋进力量,在逢“好时”、乘“好势”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感恩时代、锐意进取,讲好内蒙古团结发展的故事,传递好内蒙古民族进步的声音,以优异成绩喜迎建党100周年。

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篇三

2021年全国两会,“如期”在春天召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势必成为新的里程碑。踏上新征程,还有新的考题和答卷等待书写。如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正是凝心聚力、奋进出发的最佳平台。做好自己,接力奋斗,未来定不负所期!

历风雨方显勇毅——“如期”背后,是一张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是否还记得去年此时,两会罕见延期。那时,一场“史上最大规模座谈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加急召开。彼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形势并不明朗,挑战困难重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中国人讲,一诺千金。一年过去,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加试题”,中国共产党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决心意志,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如期兑现承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体现出强大的综合国力、制度优势和政党能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期”背后,是一次长期接力、衔接转化,不断朝着目标的迈进。从历史的坐标上看今年两会,可谓节点特殊、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时交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五年规划”在此时衔接。执政70多年,始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视野和气魄,一棒接着一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如期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一步步向着“大目标”扎实迈进。踏上新征程,我们还要完成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新时代答卷。全国两会如期举行,这昭示着我们正一步一步向着目标迈进。

征衣未解又跨鞍——“如期”背后,是一场乡村振兴、接续推进,开局之年的伟大战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由此发生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丝毫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与脱贫攻坚相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间更长、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打赢这场持久战。开局之年,第一步便迈准迈稳,干出新气象,干出新成效。征衣未解又跨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间的紧迫感,对人民的责任感。

2021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篇四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应是每个人的义务。

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代表通道上,还是从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的民族服饰上,我们都能看到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代言的身影。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昌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我将竹编画《同心共筑中国梦》带到了北京。”作为非遗传人,除了竹编画,杨昌芹还将自己编织的平安扣、竹节杯带上了全国两会。她创建牵手公司,发展竹编工艺,带动当地106名群众就业。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代言,已经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声音、身影的背后,是一份以乡村振兴、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初心,是发挥独特文化优势、推动发展进步的时代需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成为今天我们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源泉。在华夏大地,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56个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营养,深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的精神力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富含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传承价值的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文化富矿”仍受穷,没有变成推动地方发展的“生产力”,让地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进程受到一定影响。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地应把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用璀璨的文明之光点燃亿万中华儿女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激情,凝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新时代新征程,要自觉承担起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的时代重任,才能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在个人层面,应始终注重加强非遗文化学习,自觉投身到非遗文化的学习研究中,真正理解和把握非遗文化的精髓,掌握非遗文化载体的技艺,宣传好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保护好非遗文化的遗址、技艺流程等,努力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弘扬者。

非遗文化的传承,仅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各级各地都应把非遗文化传扬纳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非遗文化传承的阵地建设,建设好非遗文化场馆,打造非遗文化传播的载体,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育,让非遗文化得以流传,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各地还应把传承非遗文化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处理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发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好“非遗文化+旅游”等乡村振兴产业,开发好非遗文化产品,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非遗文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魅力,是中华民族永恒流传的经典和宝贵精神财富,理应得到当代人的尊重与珍视,传承与保护,弘扬与创新。不让非物质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也是时代发展、民族进步的应有之义。

如果每个作者都这么认真就好了。

2021全国两会个人观后感

全国两会观后感想

全国两会观后感悟投稿

2021全国两会观后心得范文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