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了解我市中蜂养殖情况,最近市蜂业协会同市畜牧局的技术人员以及省内的养蜂专家,分阶段深入到阳城、沁水、泽州、陵川等地对我市中华蜜蜂的养殖情况、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保护程度作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饲养中蜂的历史与现状
中蜂,全称“中华蜜蜂”,在北方也叫“土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独有的宝贵蜂种。十九世纪以前全国各地就养一种蜜蜂—中蜂。中蜂就同中华文明一样,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农民养中蜂历史悠久,据说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养殖项目之一,过去在山区几乎是家家户户养中蜂。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意大利蜜蜂以来,(简称意蜂)中华蜜蜂受到严重危害,分布区缩小了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了80%以上。我市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意蜂在扩大,中华蜜蜂(土蜂)在缩小。截至到2017年底养蜂总量11万箱,其中中蜂1.5万箱左右,从业人员不到2000人,濒临绝灭的危险。
二、我市发展中蜂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我市中蜂分布广
目前我市中蜂主要在中条山东部和太行山的南端。沁水县大约有1500多箱,主要在中村、下川、土沃、王寨、樊村河等乡镇。阳城县大约2500多箱,主要在东冶、蟒河、河北、横河、驾岭、董封等乡镇。泽州县大约有800多箱,主要分布在山河、晋庙铺、李寨、南岑等南部山区乡镇。陵川县有10000多箱、主要分部在夺火、马圪当、古郊、六泉、丈河等地。我市的中华蜜蜂大多数还是原生态的饲养模式,在灌木丛生的山区和半山区,在自然村的山谷里、房檐下、石岩下、草丛中、土洞里、树洞里,处处可见原始立式蜂桶饲养的中蜂蜂群,蔚为壮观,用陵川县马圪当人的话说:“家家户户有中蜂,男女老少皆养蜂”,“中蜂是个宝,我们离不了”。被专家考察组誉为“全国少见的原始中蜂资源保存库”。
(二)气候适宜
我市适宜养中蜂的这二十多个乡镇地理坐标大约都在东经111°55′-113°37′,北纬35°12′-36°30′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度左右。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度左右。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度左右,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60天至180天左右。海拔高度大多在600米-1600米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650毫米左右。最高年曾达852.2毫米,最少年也有350毫米,降水总量的60%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非常适合中蜂的生长和繁衍。2010年我市被山西省蜂业协会授予全省养蜂第一市。
(三)蜜粉资源丰富
我市沁水的西南部山区、陵川的东南部山区、阳城、泽州的南部山区,二十多个乡镇境内立体气候明显,生态植被良好,境内的蟒河、历山、山里泉、王莽岭、锡崖沟等旅游区原始风貌浓郁,自然生态独特,生物资源珍贵集中,成了中蜂的“生态乐园”,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主要蜜源有荆条、油菜、刺槐、狼牙刺、枣树、椿树、向日葵、杂花等。可以生产药用特种蜜的植物有远志、丹参、薄荷、蒲公英、车前子、菊花、透骨草、荆介、山楂、连翘、枸杞子、金银花、山萸、二花、野生地、益母、苦瓜、黄芹、二丑、柴胡、地怀、地黄、地丁、土党参、何首乌等等,为中蜂养殖和生产特种药用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我市中蜂群势较强,一般为10脾足蜂,中蜂王产卵力强,子脾成片整齐,在脾下缘两角均产满卵,造脾力强,造脾整齐。土法饲养的中蜂每群可产蜜5-20kg,活框饲养的中蜂,年平均每群可产蜜15-35kg,最高可达60kg。“蟒河药蜜”“历山药蜜”“王莽岭、锡崖沟药蜜”倍受游客青睐,一般情况下售价100-160元/kg,旅游旺季最高价售到200元/kg。而意蜂蜂蜜30-40元/kg。所以,在这一区域的蜂农非常乐意养中蜂。
(四)经验丰富、技术力量较强
我市养中蜂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引进意蜂之前几乎村村都养中蜂。因为中华蜜蜂是野生蜜蜂驯化而成,可以说有人类之时,就有了中华蜜蜂。据调查我市目前除以上2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比较集中以外,仍还有二、三十个乡镇、300多个村零零星星有养中蜂户,习惯养中蜂的人在千人以上。更何况中蜂抵抗力强,适应性强,发病少,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蜜,产量稳定,产品价值高,自身饲料消耗少,对我市各地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非常适合我市山区定地饲养。再加上我市目前蜂业组织健全,服务体系完整,每县都依法成立了蜂业协会,以区域成立了90个蜂业合作社。全市持有养蜂中级技术职称的有48人。每个合作社有技术骨干2-3人。如:陵川县的勤泉村,共100多户,就有40多户养有中蜂,50箱以上的就有8户。所以说养中蜂的队伍还是强大的。
三、我市发展中蜂产业的好处
(一)发展中蜂投资少,见效快,可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发展养蜂不需要专门的场地,不占耕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路边河边、树林里、屋顶上、树洞里、半墙上都可成为养中蜂场所。二是生产只需一次性投入,一般情况下发展一群蜜蜂仅需150元,以一次发展10箱为例仅需1500元,一般农户均可承受。然后逐渐滚大。三是养殖所使用的工具,有的农民可自己制作,不需花钱购买,其它工具如蜂帽、面罩、起刮刀、割蜜刀、摇蜜机、育王产浆工具在一些专业店都可以方便购买,价格也十分便宜。四是养中蜂省力,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专人看管,只要定期消毒、打扫卫生及冬季定期补饲,劳动强度不大,50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养。五是发展中蜂,具有“吹糠见米”的功效,在饲养良好的状况下,当年投资,当年就可收回成本,十分经济。从有关资料来看,养蜂是最经济合算的产业,投入与产出比为1∶8.8,比养猪的1∶1.61、养羊的1∶2.1、种粮油的1∶2.3都合算。一群中蜂一年生产蜂蜜15-35公斤,产值1000元以上。另外,蜂群还可繁殖1.5倍以上,产值约500元以上。发展养蜂利用的是自然资源,不必为饲料发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每年可饲养50群蜂左右,收入2-3万。干的好的一年收入可达3-5万元。
(二)发展中蜂是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一村一品的好项目
养殖中蜂是一项大有潜力的经济型产业。风险小,投资少。山区农民赞许说:“小小蜜蜂是个宝,不占耕地花工少,无需粮食成本低,传花授粉产量高,采蜜产浆贡献大,发家致富真可靠”。由于我市最适宜养中蜂的这二十几个乡镇都在太行山南端,中条山脉东部,地域面积大,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人均蜜粉资源面积较大,发展中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政府少加扶持,最容易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就有可靠的产业项目。
(三)发展中蜂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养蜂需要茂密的蜜粉植物资源,有需求就必追求保护,保护的过程,就促进了生态体系建设,提高植物覆盖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调节生态,净化空气,防风防沙,美化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给人类一个很好的生活空间。由此可见,对养蜂业的重视也就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对环境的重视,就是对旅游业的重视。我市的蟒河、王莽岭、锡崖沟、历山、山里泉既是养蜂的好地方,又是旅游的好去处。这几个绿色宝库,生态环境好,没有工业,无任何污染,生产的蜂蜜具有滋补、保健和药用的功效,市场前景好,是上等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四)中蜂可为农作物传花授粉,促进农业增收
中蜂具有嗅觉灵敏,飞行敏捷,采集积极,发现蜜源快的特点,它经常采花蜜活动可帮助农作物、特产经济作物传花授粉,根据美国e.c.martin博士计算,我们食物中约2/3是直接和间接来源于昆虫授粉的植物。蜜蜂是主要授粉昆虫,占授粉总量60%以上。许多资料记载,经过中蜂授粉能使油菜增产40-60%,果树增产50%,棉花增产12-15%,瓜果增产50-60%。同时还可提高油菜、棉花的出油率,减少棉花的落花和落蕾,增加牧草的蛋白质含量等。在山区近百种作物通过中蜂授粉,其授粉增产的价值比它本身产品的收入高10倍以上。因此,蜜蜂被称为“农业之翼”,植物的“红娘”。在山区发展中蜂,其实是替农作物等招聘“红娘”。在实现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今天,蜜蜂授粉的作用不可低估。如高平市南城办事处,韩庄村种植油桃大户牛光明,种了十大棚油桃,每栋大棚里放了三脾蜂,帮助授粉,时间二个月,油桃长的又大又光,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棚都产六、七千斤,至少增产在60%以上。
(五)发展中蜂养殖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
中蜂每日出外采集花蜜的时间一般比意蜂多2-3个小时。由此可见,中蜂的灭绝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并逐渐减少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因此,进一步发展中蜂养殖对促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平衡和保护作用。据说,我市的历山、蟒河、王莽岭一带植物种类上千种,还有许多奇特物种,这都与中蜂的存在有密切关系。所以,保护中蜂资源无论是对经济、对社会、对生态、对生物的进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当前我市发展中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发展中蜂虽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还存在生产无序,产量低下,技术落后,生产封闭,养殖方式原始,配套服务缺乏,保护没有政策的落后阶段。
(一)养殖技术落后,产量低下
我市的中蜂养殖仍以传统的立式圆桶为主,过箱活框养殖很少,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养殖技术落后,许多农户是靠天养殖,放任自流,有多少算多少,不讲成本。有的是毁灭式的养殖方式,一次将一群蜂所产蜂蜜全部割掉,不留过冬饲料。在蟒河村调查,30多户养中蜂的,养殖条件十分简陋,最多的60-70箱,最少的1-2箱,全是传统养殖,产量每箱一般在10-30斤,不足意蜂的一半,产量少,效益低。有的越冬死一半。
(二)养蜂人员年龄老化,素质不高
我市养蜂规模普遍小,多以家庭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很多养蜂人员因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改造蜂箱、添制蜂具都有困难。部分蜂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养蜂新技术难以推广,加之,养蜂比较辛苦,收入不稳定,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养蜂,当前我市养蜂队伍平均年龄在53岁以上,存在年龄偏大,后续乏人的问题。
(三)规模小、知名度低、产品不好销
我市蜂产业仍是各自为阵,小养殖场、小加工厂,有几家加工企业也是小规模、小作坊,知名度低,形不成品牌效应,没有联合起来,没有统一牌子、没有统一认证,市场不认可,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格。我市的土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质量很高,都是蜂农从蜂箱里一点一点收集起来的,货真价实,但是由于没有牌子,蜂农分散,价格一直很低,蜂农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
(四)活框养蜂新技术推广慢,运用普及率低,成效差
我市活框养中蜂只占整个中蜂的20-30%,蜂农对活框养蜂等新技术的认识普遍不足,致使新技术推广缓慢,技术应用普及率低。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过硬,更谈不上运用育王分蜂、冬季补饲、春季奖饲、养强群、夺高产等技术的运用,养蜂成效差,效益上不来,严重阻碍了养蜂业的发展。
(五)外地蜂群进入我市,意蜂中蜂混养,中蜂保护面临挑战
我国自引进意蜂以后,中蜂养殖就不断下降,盗蜂行为是意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另外,意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影响中蜂繁殖。我市对中蜂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所以,致使中蜂由过去的8万箱,下降到了现在不足1.5万箱,濒临灭绝的地步。
五、对我市发展中蜂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按照《畜牧法》和《山西省养蜂管理条例》,要加强养蜂业发展的领导,理顺蜂业发展体制。养蜂业是畜牧部门主管,建议在畜牧部门设立专门的养蜂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养蜂规划编制,行业管理,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技术人员的培训,养蜂的执法与检查;
负责地方中华小蜜蜂的品种保护与繁育。蜂业协会在畜牧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调查研究,技术交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示范户和示范场,加快活框养蜂等新技术的应用
在全市范围内以区域成立中蜂合作社,在每个合作社选择一定的农户,作为示范户或示范场,先行先试活框过箱养殖,以点促面,促进全市中蜂产业的大发展。
(三)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
我市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东南部山区无任何污染,是全国少有的天然大型养蜂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中蜂基地,开发药用蜂蜜,培育蜂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四)划定中蜂保护区,促进中蜂健康有序发展
设立中蜂保护区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禁止在保护区内养意蜂。在我市意蜂的引进,虽然增加了产量和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却对我市优良中蜂的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市沁水的中条山脉及阳城、泽州、陵川太行山南端是全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也是世界少有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发展中蜂产业得天独厚,对地方中华小蜜蜂的保护,既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生态体系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保护,如何保护?我们建议:第一,先在陵川县东南部山区建立省级中蜂保护区,因为陵川县养中蜂的人数多,蜂群已在10000群以上,资源面积大,县畜牧局和县蜂业协会领导非常重视,积极性高,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县里已成立了“中蜂资源保护区”申报领导小组,并在畜牧局设立“中蜂资源保护办公室”,专门负责中蜂保护的申报工作,资料收集,政策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处理养意蜂转为养中蜂的利益关系,直至申报批准。第二,阳城、沁水两县要积极筹备,准备第二批申报省级中蜂保护区工作。要在准备划定的中蜂保护区内,分期分批逐步实现意蜂有偿退出,为申报打好基础。第三,划定保护区内的各乡镇人民政府、公安、国土、畜牧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勘界、立牌、资源调查,防止意蜂进入,林业部门要做好中蜂保护区核心区林业执法和植被保护;
交通部门要保证蜂农在小转地过程中的运输通畅;
公安部门确保蜂农无序竞争产生的纷争;
旅游部门要加强游客到旅游区观光时旅游业与蜂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宣传中华蜜蜂文化。让游客参观中华蜜蜂、蜂箱、蜂机具、蜂蜜生产过程,体验蜜蜂文化精髓,认识中华蜜蜂在中华民族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第四,市、县蜂业协会要主动配合各有关部门做好申报工作。市蜂业协会要在业务方面提供有关资料,沟通市、县二级业务部门。配合市畜牧局协调市级有关单位做好工作。县蜂业协会要主动协调县级有关单位,积极做好申报工作,并在保护区内建立2-4个中蜂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每场饲养中蜂80-100群;
发展规模化中蜂示范户200-400户,每户带动2户,户均饲养中蜂40群以上,并带领全县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积极做好中蜂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工作。把这一工作做好做实。
(五)加大投入,制定中蜂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中蜂是一个奇特物种,很有保护价值,我市又是全国中蜂保护的重点,建议市政府出台中蜂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是要有一定的工作经费。二是对发展中蜂到一定规模的农户要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对种植蜜源植物的农户通过发放蜜源树苗等方式进行补贴,对龙头企业采取贷款贴息,让其做大做强。四是实行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对想发展却又实在没有资金的农户给予他们扶持;
五是建议将养蜂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和基本办公经费列入部门年度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