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2023年度《摆脱贫困》读书报告10篇(完整)

时间:2023-10-21 18:00:07 来源:以智范文网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脱贫困》读书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10篇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1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主线,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决策部署和切实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和爱戴。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新世纪新起点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历史告诉我们,既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贯通古今中西,又富有治党治军治国经验,并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政治定力的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磨炼而成,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陶冶而成,从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复杂局面复杂关系的非凡考验中锤炼而成。

  摆在我们面前的《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福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又绝非易事。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来到作为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

  摆脱贫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谋。谋从何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习近平同志上任以后,立即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走遍了闽东九县和毗邻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了树立“‘先飞’意识”、学会“飞洋过海的艺术”、发展工业农业和念好山海经来使闽东“丰满羽翼”的摆脱贫困大思路。并且通过两年的埋头苦干,终于使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

  当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中。这个跨越,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如今,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此时此刻再版《摆脱贫困》这本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第一,有助于我们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有一个主旋律,要搞“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要讲协调、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就可以唱出一支悠扬、嘹亮、动听的好歌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抓宁德工作的大思路。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领导核心建设即党的自身建设,以新的意识、新的作风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二,有助于我们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他提出要讲四句话:一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二是“熊掌和鱼肉,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三是“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四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一要过好自我关,二要过好人情关。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第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使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实干兴邦之风在我们党世代相传。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就是要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宁德党政机关蔚然成风。他推崇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力提倡领导干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实干精神。他推崇焦裕禄精神,始终把自己看做人民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提出要把学习焦裕禄精神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第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他还针对新闻界的思想困惑指出,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他强调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第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习近平同志在离开宁德时的临别赠言中,特别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向全党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提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党史、军史、国史的号召。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总之,《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优良传统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是如何实现从摆脱贫困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别是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治理宁德时形成的许多工作思路同今天的治国理政思路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主线,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决策部署和切实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和爱戴。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新世纪新起点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历史告诉我们,既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贯通古今中西,又富有治党治军治国经验,并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政治定力的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磨炼而成,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陶冶而成,从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复杂局面复杂关系的非凡考验中锤炼而成。

  摆在我们面前的《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福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又绝非易事。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来到作为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

  摆脱贫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谋。谋从何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习近平同志上任以后,立即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走遍了闽东九县和毗邻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了树立“‘先飞’意识”、学会“飞洋过海的艺术”、发展工业农业和念好山海经来使闽东“丰满羽翼”的摆脱贫困大思路。并且通过两年的埋头苦干,终于使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

  当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中。这个跨越,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如今,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此时此刻再版《摆脱贫困》这本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第一,有助于我们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有一个主旋律,要搞“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要讲协调、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就可以唱出一支悠扬、嘹亮、动听的好歌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抓宁德工作的大思路。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领导核心建设即党的自身建设,以新的意识、新的作风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二,有助于我们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他提出要讲四句话:一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二是“熊掌和鱼肉,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三是“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四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一要过好自我关,二要过好人情关。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第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使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实干兴邦之风在我们党世代相传。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就是要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宁德党政机关蔚然成风。他推崇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力提倡领导干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实干精神。他推崇焦裕禄精神,始终把自己看做人民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提出要把学习焦裕禄精神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第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他还针对新闻界的思想困惑指出,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他强调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第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习近平同志在离开宁德时的临别赠言中,特别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向全党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提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党史、军史、国史的号召。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总之,《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优良传统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是如何实现从摆脱贫困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别是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治理宁德时形成的许多工作思路同今天的治国理政思路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4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作者,书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该著作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内容丰富,该著作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习总书记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指出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一品一村"产品。如在文章巜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指出,畲族经济的发展,即需要外力的帮助和推动,更需要内在的活力的启动,要让畲族这个特色的民族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时俱进,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习总书记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政治建设不可缺。政治建设是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习总书记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的一文中指出:"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的确人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呼声。

  要想把地区发展起来,必须提高对人大的认识,必须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充分发挥出人大的职能作用,同时人大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全国权力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在《干部的基本功一一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联系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条件,总结出发展的最根本是:依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心贴近人民一一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指出: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在清廉从政中则要求党政机关要保持廉洁,因为这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包含着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第三,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习总书记在《闽东之光一一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指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还要联系实际,闽东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要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来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文明建设的方向,搞好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总书记在巜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指出:一是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二是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可见,只有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认真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他还前瞻性的强调,脱贫致富即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这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第四、哲学思维贯穿全书。巜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总之,《摆脱贫困》一书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乐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了习近平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巜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以时俱进,才能开拓创新。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5

  如何落实好中央精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精准扶贫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村上的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项目的衔接工作。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领导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才能打成一片。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6

   近日,有幸拜读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书中,习总书记多次对“滴水穿石”的精神予以肯定和推崇,并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细细读来,深受启迪,有感于此,如何将"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转化为推动人社工作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结合实际,谈几点感受:

      一、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害怕,而逃避,而畏缩不前,而是义无反顾地一滴一滴滴了下去。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必需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人社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服务对象情况多样,工作过程中更是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如何能够实现我省建设人才强省的目标,更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作为年青党员干部,更要敢于担当,组织交给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勇敢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取,开拓创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对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老好人"的现象,我们也要勇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怕得罪他人,怕惹上麻烦,怕影响人缘,怕丢了选票,而对身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对不良现象睁只眼、闭只眼。这看似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智慧,实则成为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勇于奉献的决心。“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加强我省人才建设,就如水滴穿石一样,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一任又一任干部目标一致、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必须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成功不必在我任的”思想,勇于奉献,不计得失,做长期的奋斗,做不懈的努力。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包打天下,水滴穿石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试想,如果这些水滴不是团结一致,不能齐心协力,而是到处飞飞扬扬、飘飘洒洒,又能奈坚硬的石头若何?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周围领导同事紧密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支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的人社工作者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大发挥个人能力,推动事业发展。     三、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甘于平淡的胸怀。水滴穿石,在每一个水滴滴下来的刹那,看似简单的过程,对最终目标的实现,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我们虽然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远离鲜花与掌声,权势与财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没有意义。只有沉下心来,向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甘于平淡,甘于寂寞,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个人的价值,由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的爆发,推动.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决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热衷“面子工程”,如若成天想着在最短时间内出亮点、出经验,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财力,还会徒增企业负担,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    四、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中,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做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着眼长远,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点滴积累,锲而不舍,才能取得成功。人才服务工作是辛苦的,经常需要面对出差在外,加班加点的情况。但是,它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不断体味战胜困难的喜悦,积跬步而致千里,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7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作者,书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该著作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内容丰富,该著作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习总书记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指出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一品一村"产品。如在文章巜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指出,畲族经济的发展,即需要外力的帮助和推动,更需要内在的活力的启动,要让畲族这个特色的民族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时俱进,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习总书记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政治建设不可缺。政治建设是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习总书记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的一文中指出:"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的确人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呼声。

  要想把地区发展起来,必须提高对人大的认识,必须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充分发挥出人大的职能作用,同时人大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全国权力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在《干部的基本功一一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联系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条件,总结出发展的最根本是:依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心贴近人民一一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指出: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在清廉从政中则要求党政机关要保持廉洁,因为这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包含着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第三,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习总书记在《闽东之光一一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指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还要联系实际,闽东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要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来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文明建设的方向,搞好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总书记在巜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指出:一是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二是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可见,只有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认真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他还前瞻性的强调,脱贫致富即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这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第四、哲学思维贯穿全书。巜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总之,《摆脱贫困》一书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乐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了习近平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巜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以时俱进,才能开拓创新。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8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思考出路,规划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路径,做到“弱鸟先飞”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六合区马头山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2015年,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启示二:摆脱贫困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扶贫攻坚方向,扶贫攻坚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带领支委一班人,着重从落实党支部会议制度入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目前,党总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红白喜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村委,村书记和各位委员已成为村民可信赖的“主心骨”。开展的“十个一”党建活动,受到了街道党工委的肯定,曾在全街党建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一位老党员动情地写下“三字经”,表达对基层党组织的热爱,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示三:摆脱贫困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赞赏文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真正摆脱“思想贫困”需要的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境界。

  尽快摆脱贫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作为马头山村第一书记的承诺。今年5月,我带村“两委”5名同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在经过新一轮深入调研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路指导下,村“两委”干部达成思想共识,决定主攻三个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滴水穿石”的功夫,村里的山水变得更绿了,塘坝沟渠等水利设施更加牢固,水泥路已实现村村通,整个马头山村列为国家环境二类保护区,村集体收入也由2015年的不足25万元,到今年底可实现集体收入120万元,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启示四:摆脱贫困必须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锤炼过硬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反复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当我走街串户听到双目失明、仅有9岁的钮京生想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心愿,看到一家4口人有3口人患严重疾病的焦长高一家人时,走访到因车祸而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家庭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来扶贫,就无法感受到70公里外的地方还有群众在为改变贫穷而挣扎。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这个贫困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这种为民的情怀、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浓。我们先后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类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30余名孩子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对村民因用水灌溉、宅基地纠纷、企业与村民发生矛盾等问题,不推不躲,主动靠前调解,近一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伤亡事件,犯罪率和事故率明显降低,马头山村被街道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居。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品读《摆脱贫困》,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勤政为民的胸怀、勤于思考的执着、亲民朴实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读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灵魂净化、洗礼的过程。《摆脱贫困》一书,指引着我们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9

  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脱贫也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党员干部长期的坚持和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现在正值精准扶贫攻坚的阶段,是扶贫工作比较艰难的阶段。这个时期更需要的是干部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国家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现在人民群众有困难,党员干部职责就是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

  扶贫攻坚跟带兵打仗一样,要选准扶贫干部这个“将”。有的地方选派扶贫干部搞摊派,重数量轻质量,只管派下去,不管是不是胜任,结果不仅没带领群众脱贫,还影响干群关系,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选扶贫之“将”,就是要选择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干劲、有能力的干部去基层驻村帮扶,真正扑下身子,深入田埂地头,察实情访民意,切实做到对群众致贫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制定的政策措施心中有底。唯有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精准脱贫。

  总书在新年贺词李曾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目标尚未实现,工作仍需努力,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头。我们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兑现好“按时脱贫”的庄严承诺,只要各级干部党员们遵循中央脱贫攻坚的方针路线,齐心协力,为脱贫攻坚不懈奋斗,以“担当”精神,“公仆”情怀,踏踏实实、抱诚守真地为民众造福,那就一定能在扶贫的战场中,充分发挥出一线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

《摆脱贫困》读书报告篇10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思考出路,规划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路径,做到“弱鸟先飞”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六合区马头山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2015年,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启示二:摆脱贫困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扶贫攻坚方向,扶贫攻坚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带领支委一班人,着重从落实党支部会议制度入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目前,党总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红白喜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村委,村书记和各位委员已成为村民可信赖的“主心骨”。开展的“十个一”党建活动,受到了街道党工委的肯定,曾在全街党建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一位老党员动情地写下“三字经”,表达对基层党组织的热爱,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示三:摆脱贫困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赞赏文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真正摆脱“思想贫困”需要的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境界。

  尽快摆脱贫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作为马头山村第一书记的承诺。今年5月,我带村“两委”5名同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在经过新一轮深入调研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路指导下,村“两委”干部达成思想共识,决定主攻三个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滴水穿石”的功夫,村里的山水变得更绿了,塘坝沟渠等水利设施更加牢固,水泥路已实现村村通,整个马头山村列为国家环境二类保护区,村集体收入也由2015年的不足25万元,到今年底可实现集体收入120万元,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启示四:摆脱贫困必须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锤炼过硬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反复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当我走街串户听到双目失明、仅有9岁的钮京生想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心愿,看到一家4口人有3口人患严重疾病的焦长高一家人时,走访到因车祸而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家庭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来扶贫,就无法感受到70公里外的地方还有群众在为改变贫穷而挣扎。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这个贫困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这种为民的情怀、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浓。我们先后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类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30余名孩子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对村民因用水灌溉、宅基地纠纷、企业与村民发生矛盾等问题,不推不躲,主动靠前调解,近一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伤亡事件,犯罪率和事故率明显降低,马头山村被街道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居。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品读《摆脱贫困》,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勤政为民的胸怀、勤于思考的执着、亲民朴实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读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灵魂净化、洗礼的过程。《摆脱贫困》一书,指引着我们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