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xx乡积极贯彻落实区州县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努力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构建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xx又称xx,源于xx,意为“xx”,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大乡。位于xxxx城西南部,西与xx县xx乡相邻、南与xx县牛场xx河相望,东与xx为邻,北至xx,牧区与xx县毗邻。乡政府驻地在xx,距县城11.4千米,地处g218、s315、s242、x776线的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优势凸显。全乡总面积20万亩,其中草场50万亩,耕地7万亩,现牲畜存栏25万头(只)。现辖管个行政村,其中xx村、xx村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村。
人口:户籍人口...户....人。
二、主要做法
(一)压实党建助力脱贫责任。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的同时,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使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落实党建引领脱贫责任制。将脱贫攻坚纳入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党组织书记尤其是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年底党建述职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是落实党建引领脱贫的导向考核机制。细化乡村党员干部扶贫能力提升、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群体帮扶等具体指标,对应确定考核分值,考准考实党组织、党员干部扶贫实绩,将脱贫实绩作为评先评优、晋升、提拔等重要依据。三是落实各项基础保障。按照“好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的理念,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排兵布阵,选拔熟悉现代农牧业,有激情、敢担当、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善抓脱贫攻坚的干部下沉至村开展工作,落实做到工作任务不结束不换人,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二)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形成建立一个党组织,带活一批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一是创新方式抓主导。为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采取单独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创新脱贫产业循环链条模式,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施涉及现代畜牧业、手工品制作、旅游业等一批主导产业,实现了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呈现出脱贫产业党旗红的喜人景象。二是规范管理抓提升。选准配强产业党支部班子,选配具有一定经营头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转促”学习教育,根据产业支部的性质和特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联系服务、七步议事法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搭建载体抓实效。发挥党组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作用和优势,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依托富民产业提升双百工程,运行“合作社+基地+贫困农牧民”经营模式,投资xx万元打造畜牧产业扶贫养殖基地,累计为贫困农牧民分红xx万元。
(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效应,吸引和带动一批农户走上致富的新路子,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一是建强“双带”队伍。结合党员统计工作,以党支部为单元,对属地党员的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经营能力、生产技能等进行全面摸排,按照“思想好、素质优、实力强”的标准,建立农村党员特长分类台账。同时按照1:3的比例,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中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xx名,切实解决农村事业后继乏人问题。二是提高“双带”能力。整合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近平台、现场观摩基地等资源,围绕维护稳定、宗教事务、致富带富、脱贫攻坚、村级管理能力等重点内容,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对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内容培训。三是发挥“双带”作用。采取组织直接分配、党员主动认领、群众自愿选定的办法,实施汉族党员与少数民族家庭相互结对、青壮年党员与弱势群体人员相互结对,确立结对帮带关系,扶持党员领办致富项目,创办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
(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界帮扶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构建各方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新格局。一是建立帮扶机制。以县直单位联系村制度为依托,安排帮扶单位协助村队“两委”班子制定贫困户脱贫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找准帮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了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直接联系服务贫困群众双向全覆盖、常态化。二是建立互助机制。推广村干部兼任义务信贷协管员的“村信联建”机制,以红色信贷模式帮助贫困户贷款增收脱贫。大力扶持畜牧业合作社以及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农特产品种养殖大户,加速实现网销农特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建立支援机制。发挥支援企业资源优势,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开展分类分业分户培训方法,先后举办扶贫创业、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双语等培训xx场次,受教育贫困户xx人,在提升技能的基础上,把贫困村、贫困户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积极联系用工单位,目前已向xxx厂等就近就地转移贫困户劳动xx人次,人均增收xx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