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引清华学子回乡创业,**首家无人机生产基地在大瑶山落地,并“展翅翱翔”;
举办丝绸产业发展合作高端峰会,230名“高人”为“千亿产业”建言献策;
组织千名专家人才献智脱贫,1年开展帮扶活动51场次,10.8万人次受益……
去年以来,**脱贫攻坚喜讯频传、高质量发展捷报不断。功劳簿背后是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的“智力”支撑。
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我市在817个贫困村摸底调研,全面了解各贫困地区的短板和需求,实施千名专家人才献智脱贫,定时定点深入贫困村开展农技指导、健康义诊、教育下乡等帮扶活动。去年以来,千名专家人才共开展帮扶活动51场次,受益群众10.8万人次。
为增强重点领域、产业的人才吸附力,我市积极打造人才发展平台,聚集特色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小高地提升工程,共评审出**市工业机器人才技术等5个市级人才小高地;
开展“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评选,分别遴选出5位、30位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科技论坛“升级”。利用丝绸产业发展优势,积极举办“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产业发展合作高端峰会,230名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官员齐聚峰会,聚力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与第三届**论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400位嘉宾共同探讨、谋划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吸引更多人才选择**、留在**,我市强化意向引进人才跟踪服务,动员**籍在校生、优秀企业家等本土人才回归**建设家乡;
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企事业单位人才巡回招聘会等,拓宽引才渠道,扩大人才总量;
根据我市扶贫产业发展和健康扶贫需要,通过柔性引智汇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柔性引进秦玉昌、黄必志等5人为**市第一批特聘专家……
实施人才强市,贵在坚持党管人才、顶层引领。为拓宽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市领导带队到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最终签署《清华大学—**市人才合作协议》《加强农业科技及产业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为我市在人才、科技、脱贫攻坚等方面带来源源“智力”。
要想增强人才吸附力,做实做细服务保障最关键。为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引才难、留才难问题,我市将出台人才安居、特约医疗、子女入学等具体办法,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践行“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服务”的关护人才理念,让人才有更大的成就感、获得感。
【篇二】
去年以来,**自治县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扎实推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县人才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
千方百计引人才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人才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及时调整充实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县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研究人才工作。形成县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激励政策,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持续开放引进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激励暂行办法》,落实引进人才住房保障政策、2000-8000元/月不等的生活补贴,在政治待遇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自治区定向选调生、考试录用选调生、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招录(聘)等措施,**年共引进10名硕士研究生、4名国家一流大学本科生、3名临床医师;
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6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拓宽渠道,引进基层短缺人才。建立全县各单位各系统短缺人才库,组织人才缺口用人单位到区内高校参加人才招聘会;
组织用人单位随区党委组织部、区人社厅赴北京、南宁参加区内外双选会,招聘、双选缺口人才。全年招录(聘)各类人才349人,极大改善基层人员短缺问题。
强化平台搭建多措并举聚人才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平台。由县科技局牵头、县财政局配合监督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县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00万元,抓好科技平台建设,“政府搭台,人才唱戏”初显成效。环江长达方格簇有限公司申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总投资10亿元的深圳市华威世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引入等,都为科技型人才发挥才智提供了舞台。二是搭建柔性引进人才平台。依托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国家观测研究站实训基地的建设,每年柔性引进科技人员和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人次,研究站的李德军研究员也被聘任为第五批八桂学者;
环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所、广西林科院等区内外5所科研院校紧密合作,联合开发油茶精深加工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等亲自为企业品牌提升“把脉问诊”。此外,该县还从高校引进1名博士学历研究员挂任县长助理。三是搭建乡土人才平台。建立全县乡土人才库,深入实施“红雁引飞—党员能人带富”工程,大力支持培养桑蚕、林业、教育教学以及创造业等行业人才。共有2名人才入选“**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名人才入选“**市第五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全县400多名桑蚕产业
“土专家”齐心协力打造全区蚕茧质量第一县名片;
林业产业人才小高地共聚集林业科技人才19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72人,加快了林业产业深加工,林业总产值达32.67亿元。
强化实践应用不拘一格育人才
一是成果转化靠人才。以“特色水果星创天地”以及147个行政村(社区)产业园为依托,为科技特派员和各类人才提供实践应用平台,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下南乡返乡创业大学生谭江永发明的工艺环保竹制单车远销欧美市场;
莫国斌通过发明“可升降路灯”“易更换路灯”等led灯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民族工艺传承人谭素娟通过编制花竹帽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二是吃劲岗位识人才。在整县脱贫摘帽冲刺关键时刻,把全县123位县直单位负责人(局长)派驻到全县143个行政村(社区)担任“大村长”,全县人才尽锐出战。同时,先后抽调50多名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到高铁项目、征地拆迁、脱贫攻坚等全县重点、重大工作临时部门工作,强化人才实践锻炼。**年在“三重一线”共提拨重用优秀干部42名。三是防疫一线育人才。整合医疗卫生系统人才资源,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做好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抽调4名**年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实到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工作,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地区深圳的优秀医疗人才作用,通过防疫培训指导、防疫器械资助、现场排查等措施,切实提高全县公共防疫水平。
强化氛围营造
优化环境留人才
一是建立联系制度。研究制定《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执行领导干部挂牌联系各类人才制度,县领导每人联系1名至2名人才,及时掌握了解人才思想工作动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县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环江籍优秀大学生座谈会,让优秀的引进人才代表与环江籍学子座谈交流,激发大学生返乡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兑现优惠政策。年内拨付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安家费共计88万元,人才专项投入与上年度相比有较大提高;
完成50套人才公寓的装修,根据现有人才数量配备必备的家具家电,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带得动提供激励保障。三是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举办自治县优秀青年人才代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走访了解环江县情、党史,深入华威公司、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高铁建设一线调研,与环江高中学生、移民安置点小学生交流,参与移民点“四点半”学校教学辅导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人才投身新时代环江建设积极性。四是创设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积极打造大学生实践基地,建成环江高中、毛南族发祥地下南乡南昌屯等15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为毕业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为400多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目前就业率81.44%;
为200多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
接纳1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9个乡镇的基层服务岗位工作,为基层一线输送了新鲜的力量。
【篇三】
今年以来,**区广泛发动各领域人才汇聚战“疫”一线,组成抗疫人才“特战队”,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复工复产注入强大的人才力量。
科技“特战队”服务在一线。该区充分发动29名科技特派员组建3支科技“特战队”,针对桑蚕、甘蔗等特色产业制定疫期技术指导方案,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统筹结合,采取“远程会诊+一线指导”双措并举,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巡回指导,让科技人才第一时间解决农户春耕备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目前,刘三姐镇拉甫村集体经济种植的糖料蔗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已完成培土施肥等护理耕作,乍洞村、岩田村种植的百香果已进行防虫害等管护作业,果实开始挂上枝头。
企业“特战队”汇聚在后方。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人脉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为疫情防控出主意、想办法、献爱心、集物资,在“防疫”工作中贡献企业力量。**区女企业家商会会长韦科宁,凝聚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共55人,多方筹集爱心款项,在越南等地购买防疫物资,捐赠给**区政府。**市乍飞拉农副产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向社会各企业及人士发出倡议,将筹集到的爱心资金11094元全部用于为一线工作人员购买防护物资。
乡土“特战队”献智在基层。疫情发生以来,**区基层乡土人才用他们的智慧助力疫情防控,形成新型抗击疫情的“能量源”。截至目前,该区文艺爱好者在网络、微信上编写、传唱防疫山歌达600多首,宣传抗疫先进事迹66例,为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